最近幾年隔一陣子就會有一本書名是「麥肯錫OOXX」的商業書,麥肯錫指的是1926年由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麥肯錫成立的企管顧問公司,到現在都維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企管顧問公司,在企業管理領域極富盛名。

那麽這些書跟麥肯錫的關係是什麼?這裡先來說個故事:非常有名的管理學者,有「策略先生」之稱的大前研一應該很多人聽過,他也是從麥肯錫顧問公司出身的。大前研一原本是學核能工程的,曾經擔任日立電機的核能工程師,後來因為日立改用GE的核能技術,於是大前研一就離開日立,機緣巧合在29歲時加入了麥肯錫。

在麥肯錫有架構、系統的方法論加上他的才智下,大前研一成為一位優秀的企管顧問,1975年大前32歲的時候,他把自己工作時整理的思考方法與筆記出版了《企業參謀》這本書,本來像這樣身為員工但是出版跟工作領域有關的書的事應該是像麥肯錫這樣的公司不允許的,但是意料之外的這本書非常暢銷,甚至讓日本麥肯錫以及大前研一增加非常多指名而來的客戶,所以麥肯錫也就沒有深究,而大前研一也陸續發表其他的新書。甚至1981年麥肯錫還把大前研一的書翻譯成英文,授權給麥格羅希爾出英文版,我覺得這也應該算是「內容行銷」的成功案例之一。

麥肯錫有一個制度是「非晉則退」,大前研一在書裡有寫到,那時在日本麥肯錫如果一個企管顧問在五年內沒辦法升任資深顧問,公司就會勸退,是一個非常精英制的顧問公司,也因在麥肯錫工作壓力大,平均一位麥肯錫企管顧問的任職期間大概是兩年多。而離開麥肯錫的「校友們」大多還是進到大企業任職或是繼續擔任企管顧問,也都會把在麥肯錫的經歷當成是種個人的資格表徵,或是把在麥肯錫運用的工作方式整理發表、出書,有種「我是少林寺學成下山」的感覺。之所以會看到很多「麥肯錫OOXX」的書,有些就是這樣來的。並不是麥肯錫顧問公司自己發行的書。

言歸正傳,開始來介紹《麥肯錫情緒處理法與菁英養成》,本書的作者高杉尚孝也是一位曾經在麥肯錫任職過的企管顧問,目前開設自己的事務所。而本書的原書名是《實踐!壓力管理理論》,所以「麥肯錫」三個字應該是台灣的出版社在取書名時加上去的。雖然這本書跟麥肯錫沒有實質的關係,也不是什麼大部頭巨作,算是蠻輕薄短小的一本書,但是我讀完之後覺得書裡的理論蠻值得參考實行的。

高杉尚孝認為,有競爭力的人屬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發揮實力,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也就是擁有很強健的心理素質,在壓力下可以控制自己情緒,保持冷靜執行任務的人。你可能會覺得,這種心理素質很強的人應該是要靠天生的吧?高杉尚孝認為這是「有方法的」,重點是你要怎麼控制你的情緒。

情緒受思考影響,可被控制

情緒並不是一種反射動作,所謂的反射動作像是碰到燙的東西所有人都會不自覺縮手,這個反應是一致沒有差別的。但是相同的事件,會引發的情緒卻是每個人不一樣的,像是在工作的時候出狀況,有的人會很沮喪、有的人會想責怪別人,但也有的人會覺得還好有發現,可以控制不至於引發更大的問題。剛剛提到的悲觀、憤怒、樂觀是不同的情緒,就表示情緒是經由腦子思考之後所產生的,不同人的思考模式不同,引發的情緒也不一樣。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緒行為心理學」的「ABC理論」,說明人的情緒由思考影響,所以,只要可以控制自己思考的模式,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理性情緒行為心理學」的「ABC理論」

「負面情緒」也分好壞

通常會讓我們承受不了而產生壓力甚至崩潰的屬於負面的情緒,你可能會覺得「要把負面情緒反轉成正面情緒也太難了吧!怎麼可能?」。的確沒有這麼神奇,但是,負面情緒又可以分成「好的負面情緒」跟「壞的負面情緒」你知道嗎?假如可以把「壞的負面情緒」轉成「好的負面情緒」,就可以避免過大壓力的產生。所以,180度大轉變由壞轉好比較難,但是90度轉個彎應該是可以的。

「好的負面情緒」與「壞的負面情緒」的差別

雖然把負面情緒用「好的」「壞的」來形容,但我覺得差別在於「程度」以及「後果」。怎麼說?作者高杉尚孝認為像是「擔心」「不高興」「難過」「內疚」屬於好的負面情緒,而「不安」「發脾氣」「沮喪」「罪惡感」則屬於壞的負面情緒。壞的負面情緒會讓人注意力都放在情緒上,很容易超越人的理智,讓人因為衝動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或是說出傷人的話、放棄,但好的負面情緒則可能讓人警覺到可能會有的問題,預先準備或是設法預防。這有點像之前在介紹《凡事皆有出路》時提到,善用「恐懼」來提醒自己要特別注意好好準備是類似的。

壞的思考模式引發壞的負面情緒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我們如何避免「壞的負面情緒產生呢?」,這就是這本書的重點了,作者認為是因為不好的「思考方式」引發了壞的負面情緒,

好思考雖然也會導致負面情緒,但尚可控制


壞思考會導致「壞的負面情緒」,容易造成衝動

什麼是「壞的思考模式」呢?就是「過於強烈的主觀思考」,像是經常會用「一定」「絕對」「非得要」這樣的標準來設定接下來的發展和目標,你可能會說「這樣很積極啊,不是嗎?」假如我在做「我是老查」Youtube頻道時設定的是「我一年之內一定要達到訂閱人數超過10萬」,那你可以想像我這一年多來一定覺得自己很沒用、很爛,甚至把目標打五折我都還差一大截,早就做不下去了,而且會很挫敗。所以說,「強烈的主觀思考」就是自己幫自己製造的矛盾,因為世界上的是從來都不會這麼「心想事成」的,失敗、停滯、挫折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另外,這種思考方式過猶不及也會產生另一種「無所謂思考」的效應,就是因為潛意識害怕做不到,會有壓力,乾脆一開始就放棄「啊,頻道、影片做得好不好有什麼關係,不重要啦,人生幹嘛那麼累」,這樣也會喪失很多可能發展的機會。

壞思考的特徵

那麼你可能會說「太積極也不好,佛系也不對,那要怎麼拿捏呢?」其實壞的思考有些特徵,了解之後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其中。

  • 第一是「不符合邏輯」,設定的結果和原因沒有直接關係。像是一個內容好的頻道一定就要訂閱數超過多少才算嗎?其實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 第二個特徵是「偏離現實」,像我設定一個數字目標,但是有什麼依據讓這個目標是符合現實的嗎?如果沒有根據,這思考品質肯定不佳。
  • 第三個特徵是「缺乏實質利益」,像是訂閱數一定要超過多少,能吃嗎?好像也不是,那為什麼一定要超過10萬?可能只是一種虛榮。
  • 第四個特徵是「缺乏彈性」,只要沒做到,感覺就是失敗,這樣壓力當然會大。

運用「好思考」改變情緒

所以,當我們知道「壞思考」會引發「壞的負面情緒」之後,就要設法改變這件事。用「好的思考」模式來避免。什麼是「好的思考模式」呢?首先是要把「強烈的主觀思考」裡的「一定」「絕對」轉化成「希望」「期待」,保留一些彈性。讓自己接受和承認事情可能會不如預期,這時候你的心裡就會有餘裕去想「那如果壞的情況發生時,我的Plan B是什麼?」「萬一失敗的話我要怎麼善後?」,這些準備都會讓到時的情況不至於太糟,也減少你的壓力,降低「壞的負面情緒」產生的機會。

我自己的例子

我在年輕的時候其實脾氣不太好,會議裡常跟人吵架,即便對方是主管我也不怕。還曾經在開會時發火站起來,一腳把旁邊的辦公隔間板踢破一個洞,那時候不知道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我常常會有「事情一定要這樣做」「我絕對要這樣」的偏執,但後來隨著見識多了,知道事情不會是那樣的,思考開始有彈性,會考慮各種可能性之後,情緒也自然跟著改變,後來很多同事都覺得我是個很溫和的人。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脾氣變了,而是思考方式變了造成的。

所以,分辨什麼是壞思考,避免因為壞思考引發壞的負面情緒,導致過度的壓力和自己把事情搞砸,是這本《麥肯錫情緒處理法與菁英養成》要教我們的事。

《麥肯錫情緒處理法與菁英養成》博客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