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編的「魯迅入門讀本」,除了收錄魯迅的雜文、短篇小說,還有錢理群對魯迅作品的解說及相關論述,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

魯迅的《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收錄的都是小說以外的雜文、古體詩(少數有篇目),以及書信、書序、後記、演講稿之類的文章。《集外集》收錄了魯迅在1903年到1933年這段期間所寫的部分文章,而《集外集拾遺》則是收錄了1912年到1935年這段期間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本來是由魯迅編輯,但因生病而中止,編輯工作後來由遺孀許廣平及一些朋友接手。


閱讀魯迅的文章是一件讓我感到疲憊的事,由於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單憑魯迅的言論、作品,要理性、客觀、公正去評論胡適、陳西瀅、林語堂、高長虹等人,簡直是不可能!為了避免受到太多魯迅的負面影響,也避免偏信魯迅,我必須要一面閱讀原文,一面翻看歷來編輯者與註解者的說明,以至於閱讀速度變的很緩慢。


從魯迅《集外集》、《集外集拾遺》、《朝花夕拾》、《墳》等雜文集子來檢視那些篇章的性質,我們可以發現:

(1)那些文章的篇幅相當短小,往往不超過六、七頁,我所閱讀的版本,書頁大

小不及A4。

(2)多為即事而發的議論,還有序跋、後記、題記之類的應用文章。

(3)文章內容多是個人雜感,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以及朋友、論敵文章的回應,少數文章才是針對某特定現象或是自己不認同的思想學說,進行深思與反駁。

(4)作者的文章所呈現的是明顯「形而下」的思考方式。


上述的文章特質,及閱讀魯迅年表的經驗,我不得不說:我滿同情魯迅的!當年的中國不論是物質還是思想空間,是多麼窘迫不堪!要靜下心來寫作大河小說,還是花幾十年的時間寫作長詩,何其不易!魯迅固然好惡分明、有些暴躁刻苛,不過一些與他交往的人,其人品也不敢讓人恭維,有的好鬥成性,有的逞才使氣,有的功利世儈,也有的愛搞小動作……難得的是,多年以寫作為業,魯迅似乎不以為苦,儘管悲觀厭世,最終仍不放棄寫作,而不去過放浪形骸的酒色生活,或接受「文學家是天譴」之類的說法,這是我相當欣賞他的地方。

 

P.S 兩本文集的大部分文章,我是以「瀏覽」方式閱讀,有些索性跳過,有幾篇逐字逐句讀,那些我仔細閱讀的文章有以下幾篇,屬於《集外集拾遺》的,有:〈又是『古已有之』〉、〈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老調子已經唱完〉、〈文藝的大眾化〉、〈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今春的兩種感想〉、〈上海所感〉;屬於《集外集》的,有:〈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文藝與政治的歧途〉、〈選本〉、〈《奔流》編校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