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SARSNow:警暴與我們的距離
Photo by Ehimetalor Akhere Unuabona on Unsplash
10月8日至今,非洲尼日利亞(奈及利亞)反警暴事件依然未能平息。日前,在當地時間10月20日於首都拉各斯(Lagos)出現嚴重流血事件。有市民拍下士兵在Lekki(來基)向示威者開槍。傳媒引述目擊者,當時至少10人中槍,士兵在現場搬運屍體,其後指出至少12人死亡。政府方面則稱,25人受傷,1人死亡。而聯合國新聞及路透社均引述,有報道指「槍擊發生前,閉路電視攝像頭和照明系統被故意關閉」,矛頭直指尼日利亞政府有預謀襲擊當日的和平示威者。
導火線-特種軍官槍殺年輕人影片流出
十月初,一名特種軍官在尼日利亞南部Delta(三角洲)於截停搜身過程中槍殺年輕人的影片流出,引爆社會一直以來的憤怒,是為反警暴示威活動的導火線。多年來,尼日利亞民眾一直指控SARS「特種反搶劫部隊」(Special Anti-Robbery Squad)涉及侵犯人權及各種違法行為。國際特赦組織曾發表報道,指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間,SARS共涉及有82宗虐待和謀殺案。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指出,肆無忌憚的暴力行為的曝光,向世界暴露了SARS的殺戮、強姦、敲詐勒索、法外處決、酷刑、任意逮捕、非法拘留和其他侵犯行為。巴切萊特強烈譴責尼日利亞武裝部隊在拉各斯過度並不成比例地使用武力,強調政府有責任積極傾聽年輕示威者訴求,保障和平示威者的權利,以及須立即處理警察的暴行和違法行為。
無法平息的怒火與見底的信任度
雖然尼日利亞政府承諾改革警察部門,但是在解散SARS部隊之後,兩日內成立SWAT「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新部隊。政府聲明指SWAT部隊將填補SARS部隊解散的空缺。原先SARS部隊成員經過心理及醫學檢查,並作進一步訓練後,將會重回職務。警察部門在短時間内成立新特種部隊,並稱原先SARS部隊成員將會繼續履行警察職務等舉動備受市民質疑。
另外,政府說法前後不一亦是市民難以重拾信心的原因。拉各斯州州長先前強調示威活動沒有造成任何死亡,及後宣布25傷1死,死因為「頭部重擊」,但未能確認死者是否為示威者。軍方亦曾聲稱示威現場絕無軍隊在場,並在社交媒體評論軍人開槍為「假新聞」。州長其後發表聲明,強調來基市區曾有軍隊部署,並表示已展開調查。
對於政府與軍隊各執一詞,警察部門亦未有確切改革路向,全國各地示威活動依然持續。示威者要求全面改革執法部門、釋放被捕示威者、成立獨立機關對警察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及司法行動等。
執法部門與武裝暴力
反搶劫特種部隊SARS於1992年設立,成員可身穿便衣並使用一般車輛作秘密行動。多年來,該部隊被指出經常利用特權,「突擊搜查」普通民眾,掠奪貴重物品。如此行徑聽起來很熟悉,近至香港警察亦如是。香港警察同樣利用「突擊搜查」,以所謂「合理懷疑」濫捕民眾,並以拘捕為由,將被捕者身上一切物品,由智能電話以至貼身衣物均列作證物沒收。兩者相比較,其實並無大分別,都是活生生的警暴例子。
執法部門匿名行動,造就執法者為所欲為。當持照執法者執行任務,所有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執法者個人需負上的責任。然而,執法部門匿名行動,變相所有行動變成團體責任制。換言之,執法者的其中一人作出違法行為,將會由全體成員承擔。在理想角度思考,部隊成員會互相監察提醒,時刻保持守法行動。可是從現實而言,部隊因長期團隊訓練生成互相支持的情感,在匿名隱密行動的情景下,難以分辨違法人員,加上成員互相包庇,因此無法進行個別處分。即使團體問責,執法部門主管或政府大都以冷處理方式,作出微不足道的處分。當執法者理解到自身行動基本上並無後果,加上能夠運用武裝力量,後果絕不理想。由現實例子亦可見,最壞可導致流血事件發生。然而,真相亦很大機會被覆埋。
示威只是結束警暴的哨聲
尼日利亞的示威並未結束,示威者仍然在等待政府作出實際行動。市民現正觀望並期待政府盡快進行獨立調查,利用司法行動制裁違法警員、軍官,以及賠償受害者與家屬。然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必須根治,如警察濫權(漠視法律,由危險駕駛以至私刑)、貪污、政治角力等。政府除了需要正視民眾壓力,亦要面臨外國投資者因應人權情況以及警察暴力行為而撤資,影響全國經濟政治命脈。這亦正是當代民眾運動必須思考,利用社交媒體傳播消息,甚至讓海外國民在國外示威表達意見,驅使各國政府譴責,甚至制裁削弱人權的國家,以此為壓力,推動民主、維護人權。
他們大聲的說出 #EndSARSNow ,您聽見了嗎?
筆者按:我們這世代終於發現了社會角落裡的不公。有些人一邊面對着現實毀了虛假的美好,同時走在黑暗之中,在政治與各既得利益集團之間斡旋,努力推動民主人權的進步。認識世界或者會讓你以為一切美好的價値觀會毀掉,但認清真正的世界,才能對抗壞掉的事物,守護真正的美好。
感謝閱讀全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考慮支持本專題,在下方小額贊助,推動作者產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