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野蠻與荒誕的底線,亂世中暴戾的出口
 

電影原名:The Painted Bird

二次世界大戰距今數十年快近百年,也是造成二十世紀動盪的主因之一,之後引發出來的美蘇冷戰、韓戰越戰等,更影響某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如今不得安寧,但即便如此,在某方面生活安逸的現代人民,在某方面卻對於戰爭有著不切實際的想法,似乎喊打喊殺的背後的代價不存在一樣,但經歷過歷史的洗禮,能否反思是我們這新一代人可否跳脫歷史輪迴的局面。

電影《異端鳥》是一部以二戰流亡男孩的視角來呈現戰爭荒誕與人性險惡的黑白電影,藉由男孩一路的流離失所,一個個所見所聞,看見人性與揠苗強迫成熟感覺世間無情的冒險異色電影。電影近三個小時的暴力與性也讓歐洲有些觀眾不適而離場拒絕再看。



戰爭是殘酷的,在現今獲得先人先烈抗爭下,無論是戰爭士兵或是社會運動的前輩,在擁有平和社會與世界都有求於前人所種下的成果,雖然在這一路走來的每件故事似乎都不像童話和想像中那麼美好與奇幻。

反而越看見真相與觸及真實,就可以看見人們在現世下醜惡與追求慾望的獵奇樣貌。這些種種緣於戰爭所帶來的毀面性的本質,而在當今社會中依舊有人推崇著用戰火來達到自己的私慾,除了無知以外,剩下的只能說是自私自利的盤算利益者用戰場上他人的犧牲來滿足自己無盡貪慾的皇帝夢。



電影《異端鳥》是改編於傑西.科辛斯基1965年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異色奇幻小說《彩繪之鳥》,敘述被父親留在親戚家躲避戰火的小男孩,在一場意外中開始獨自的流浪旅程,其中看見人生百態,惡意、性欲、暴力與貪婪的徒步公路故事。

整部電影導演採用35釐米膠卷拍攝黑白片增加時代感,並且用人名為章節故事,敘述當時二戰時期,人性的荒誕,與這些現實的衝擊如何一步步影響小男孩看待世界的角度,並迎來最終的結局。



《異端鳥》的原名《彩繪之鳥》,是採取其中一章節,講述男孩遇到捕鳥人,看見捕鳥人在無聊日常裡將一隻被捕捉的鳥繪製成彩色放飛到原本的鳥群中,但被彩繪的小鳥卻被同伴無情殘酷的攻擊,最後墜入地面不動。

整體電影呈現出小說中描繪關於東歐與中歐村莊那些農村未開化,還是以宗教信仰為主的社會當時的百態,並且畫出欲望中的性與暴力,例如酗酒的丈夫鞭打妻子、與牲畜求歡的女人、猥褻小孩的男子,屠村姦殺的軍人,還有德軍與俄軍交戰等,一幕幕極端與衝突,也將男孩捲入其中的漩渦,無法自拔。



《異端鳥》本質不從戰爭的軍人視角或是大城市都市人、中上階層的角度看待戰爭,而是從一個還未俗世的男孩遠走一個個鄉下農村跟偏遠僻鄉來看待整個二戰對於人們的改變與影響,如抓住孩子上交給德軍、或是俄軍宣養的蘇聯共產主義。

殘酷的視角和野蠻未修飾的性,讓觀眾認知到在一個戰亂世界中,不只戰場上的爭鬥,連一般生活中,都得面對一次次的生活黑暗,與失去未來的希望,男孩眼中也不得不為了確保自己,而走上與這不友善世界對抗的道路。



但《異端鳥》的原作《彩繪之鳥》其實有龐大的爭議,主要在於原作傑西.科辛斯基表示這些故事取決於他自己在二戰時流亡的遭遇的自傳作品,但卻又在後期爭議時改口。

在1982年紐約有報導指出《彩繪之鳥》,作者傑西.科辛斯基是將他所聽到的各種故事重新編撰成自身經歷,而已半自傳當成行銷小說的噱頭,並且作者本人並非流浪波蘭鄉間,而是躲藏於一個波蘭天主教家庭隱居。



有研究學者表示這部傑西.科辛斯在裡面寫的各種面向,有可能是對於自己猶太裔身分的厭惡,但同時又利用這樣身份撰寫二戰故事的矛盾感。

整體而言《異端鳥》是取於原作章節,自行改編出一段小男孩的異色奇幻的農村之旅。比起原作是否為親身經歷,電影更多在描寫男孩強行進入了現實的殘酷被迫一夜長大。

我們從自己的家進入學校的小型社會,又走入職場與社會終得面對那些光怪離奇的大人法則和社會的差別待遇,而這待遇從你的外型、身份和地位就開始了,世上總有惡意與在你身上尋求貪欲之人,但怎麼保持自我價值而從這混遁世道脫身,而在新的一環不再重演,這可能是人永遠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