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草書《蟠胸萬卷,在手一杯》)

關於草書,也許你對它還有些誤解。

草書是我國最早被當成藝術字來書寫的字型(東漢時人人狂熱學習,惹得趙壹專門寫了一篇《非草書》來糾正),可是也因社會上人喜歡草、喜歡狂,以致它很早就被鄙視了。

歷代著名書家,大多皆如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那樣,不常做草。草書也常被認為不必學,楷書寫潦草了就是草。而擅長草書的人,反倒必須楷法精美,其地位才不會被質疑。

唐朝張懷瓘《書估》甚至「以王羲之為標準」來替書法估價,說「大王草書字直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正。」其他人的作品也一樣:「他皆仿此。」可見正體楷書地位最高最值錢,行書次之,草書最下,乃當時之共識。

所以文徵明《跋祝允明草書赤壁賦冊》時,刻意用楷書寫下這段話:「張長史書,極其狂怪怒張之態也。然《郎官壁記》則楷正方嚴、略無縱誕。今世觀希哲書往往賞其草聖之妙,而余尤愛其行楷精絕。蓋楷法既工,則藁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聖名世,所謂無本之學也。」

文徵明本人也擅長行草,可是他看不慣當時人喜歡模仿祝枝山大草的風氣,故刻意如此說。

草書名家之地位就是這樣尷尬。張旭有楷書《郎官壁記》《嚴仁墓誌銘》傳世,東坡尚且把他跟懷素一起罵上:「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有如市倡抹青紅,妖歌嫚舞眩兒童。」其他的,嘿嘿,米芾《論草書帖》接著罵:「高閒之下,但可懸之酒肆。」

懸之酒肆,指其可以驚俗目,而不足以稱書法藝術也!

這是傳統的書法評價,直到現代才產生了個大翻轉。

我指的,不是現代社會上所謂書法家和其受眾的態度。俗人嘛,論畫就要花花綠綠,「多買胭脂畫牡丹」;論字就要狂塗亂扭,「筆走龍蛇驚風雨」,古今一樣,不會變。會變的是真正的書法圈,終於出現一次翻轉,出現了大草書家。

這就是于右任先生的價值與貢獻。

于先生早期書法以楷行為主,北碑的功底、文人的才情、革命家的氣度,融為一體,已然名動四方。

到二十年代末,先生開始研究草書的各種規律與形式,目的是取代當時各種漢字簡化方案。把歷史上章草、今草、狂草綜合起來,根據易認、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創造了「標準草書」。字樣,絕大多數是從歷代名家的作品中集字,雙鉤出來,個別字由於先生補寫,交「標準草書社」人員整理、編輯。

四十年代以後,于先生基本上就只寫這種草書了。圓勁雄強,為我國書法開一新境,成為歷史上張芝之外,無可爭議的草書大家。

我敬慕先生,故少小開蒙就練習寫標準草書。長輩皆笑,說這哪是你小娃娃能寫的,還是乖乖由黃自元、柳公權練起吧!

標準草書雖練不成,但草書要符合易認、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卻影響了我一生。每見徐渭、傅山、王鐸之狂怪,今人錯字連篇、俗氣滿紙之大草,都有「妖歌嫚舞眩兒童」之嘆。

自己寫字時也較少專門寫草,多只是在行書中夾雜一二,用以調節字形、避免單調。若作草書,則多寫褚遂良《陰符經》、懷素《小草千字文》、楊凝式《神仙起居法》之類。


(龔鵬程草書《蟠胸萬卷,在手一杯》)


現在寫的這一幅,則是仿學於先生寫給我老師林尹的對聯。

林尹(1910–1983),字景伊,瑞安人。父辛、叔父損,均為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教授。先生幼承家學,16歲即入北京大學國學系,師從黃侃。1930年,又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畢業教書。抗戰爆發後,投身民族救亡工作。1941年被捕。汪精衛欲其加入偽政府,三次將他綁赴刑場以執行槍決威脅之,終不屈服。脫險後赴香港,轉往重慶,重理舊業,並任四川大學文科教授。入臺後,執教各大學,負責常用國字標準字型研訂、重編國語辭典等事。著有《中國聲韻學通論》《中國學術思想大綱》等。

先生是臺灣中文學界真正的大佬,或戲稱為學霸、學閥,各校教文字學、聲韻學的教師,十之八九皆出其門下。但他詩酒雙豪,與一般謹願的文字聲韻學者不同,豪蕩幹練,並有《景伊詩鈔》行世。

也許就因為他有豪傑氣,所以才能優容門下最飛揚跳脫、難馴難化的我。他門下又沒多少人懂詩,故亦頗以與我言詩為樂。

他與于右任在黨政關係上多有淵源,又主持常用國字標準字型審定等事,跟于先生之推廣標準草書有其內在的相關性,以是頗有交誼。「蟠胸萬卷,在手一杯」就是於先生寫給他對聯中之一幅。

上句講林先生的學問,下句說他的性情,言簡意賅,氣象渾成,正與于先生之書法相似。我很喜歡,所以也試作一回,用以表達對兩先生的繼承與追慕,但卻不是標準草書,而是自家的體貌。

這說明了,草書想寫好,不難於縱放,而難於蘊藉。中有所蓄(例如于先生的文化寄懷、我的師門感念,以及學問、修養等等)叫蘊。借,情有所託叫借。若僅是佯狂放肆,或趁機在筆墨上投機、偷懶、潦草、賣弄,能有什麼用?只在線條、構圖、空間、用筆上講草書,也是門外漢野狐禪。


編按: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