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只是一個測驗,不是學習的目的

  在臺灣社會,可能很多人覺得學生的本分只要念好書,成績表現好就好,不要再花時間去參與課外活動。當時,高中社團招幹部,我還為此特地寫了一封給家長的信,跟家長說明為何在社團可以學到除了課堂老師指導的知識以外的能力,諸如人際互動、自主學習等,而這些能力對以後的人生絕對大有幫助。考試身為一個很好量化學生能力的方式,或許有存在的必要,但學生所要理解的是,考卷上的數字並不全然代表你的能力,今天考一個很差的成績,也並非世界末日毫無轉圜的餘地,聚精會神只為考卷上的數字不是真的學習。

考試對你來說,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我不喜歡考試?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要求我學這些前,請告訴我為了什麼而學

  現在高中升學需要檢附學習歷程檔案,根據底下報導很多人叫苦連天,表示平常學業壓力就已經夠大了,為什麼還要做這麼多其他的事情。然而,有多少人想過,這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是源自於對分數的追求、社會廣泛的期待,還是源於自己想學習東西太多,只是時間緊迫?

關鍵評論網內文寫道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

將完整記錄學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時的學習表現。除了考試成果之外,透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能更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藉由定期且長時間的紀錄,更能大大減輕學生在高三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
E

  我認為這樣的措施是必須的,當學生開始思考自己在課堂上學到什麼,甚至開始思考這些對將來有什麼幫助,這樣才能逐漸擺脫數字的綁架,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並不是為了考試,是因為這些知識將來用得到,或是一些對某領域有相當興趣的同學,可以從課堂中奠基的基礎上,多加拓展自己學習的廣度,這樣的學習才包含著自我探尋,了解自己到底對什麼有興趣。

那些最會考試的人,往往在過程中迷失自己

期中考真的這麼需要害怕嗎?
  我算是一直以來都喜歡玩課外活動的學生,但因為還是身在制度中,仍然不可避免的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考試,有時候看到特殊選材上的學生就在想:「如果我也能有這麼厲害的特長就好了。」雖然可能是自己本來就興趣很多的問題,但又覺得是因為我得花時間準備很多考試,寫很多考卷,因而壓縮到我發展其他專長的時間,如果我不需要壓力那麼大的準備期中考,我就不需要停下手中正在看的課外書,也不需要放棄一場特別的演講,不需要為了期中考什麼事都不做。就連我都這樣了,會不會有人就算讀完20幾年的書,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尤其是那群考試成績很好,沒有想過人生其他可能性,且對考試成績戒慎恐懼的人。

人生不只一條路

考試取向教不了的事
  在以前的求學過程,應該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相同的課本內容一讀再讀,考試題目一刷再刷,但其實沒有真正的思考,尤其是加入實驗室後,對於思考的重要性有更深的體悟,當跟老師們進行著批判思考、尋找問題、自己設計實驗的訓練,每次讀完論文老師都說你不能像以前考試讀書一樣,知道這篇論文的細節跟它想表達的意思並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這篇論文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對你的研究有什麼幫助,甚至是若由你來做能否設計更好的實驗,這些都不是考試取向教育所能帶來的邏輯思考能力,因為答案是死的,沒有在空格裡填入公認的答案就是錯的,就算答案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

學會思考才是重要的

追求真正的學習

  本來以為到了大學,就能擺脫考試取向的教育體制,但還是有很多科目需要準備期中考,尤其是必修課就算沒興趣還是要修,讀起來難免沒什麼興趣,就算老師說這個觀念有多重要,但若是沒有講清楚為什麼重要,跟什麼領域相關聯,還是會覺得興趣缺缺,再加上有些考試形式仍然很硬,如果不把課本內容背得滾瓜爛熟,或是參考考古題,根本沒辦法考試,我並不覺得背得滾瓜爛熟是必須的,只需要記得整體的脈絡,可以理出一番道理就相當足夠。
  不過,在兩年多的大學生活中,還是有幾門課的考試特別不同,讓我知道學到的知識怎麼應用,像統計學的期中考就有很多應用題,在考完期中考後老師也會提供訂正的機會,讓我們知道犯錯沒關係,但要知道錯在哪裡;演化生物學考試需要讀論文,回去自己開書考,完整的思考過程讓觀念更清楚;電路學不考複雜的計算過程,必須要會分析、推導才能解題,如果觀念不清楚根本無招架之力。

雖然這樣的考試特別傷腦筋,但我覺得很棒,因為如此讓知識活了起來,而非流於紙上談兵、追求分數。

今天的大哉問到此結束,下次見。


延伸閱讀: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