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政策討論的黃金時期?
若一個執政黨想進行改革,那總統大選結束到下一次地方大選間的兩年多是最好的時機,爭議性的政策都會在這段期間討論或實行。
許多網路上認為是全民共識的議題,諸如減香、同婚、性教育、基本薪資、打房、司改、18歲公民權等等,離開網路走入現實後,執行上都面臨著相當大的阻力,絕非「立院多數輾過去」就好。輾一次、輾兩次,下次選舉可能就被地方勢力教訓,4年後換你被輾還是其次,更慘的是先前改革的成果就將付諸東流。
2016年民進黨在總統及國會大勝後,對地方政治不了解的人,都以為國民黨走向覆亡已成定局,但即使2014年民進黨在22席縣市長中拿下史上最多的13席,但在議員部分還是狂輸國民黨95席,相較於國民黨的17席議長,民進黨只拿下可憐的3席,更不用說2018年,民進黨只有嘉義縣1席議長。
許多進步青年無視這一點,在14、16接連兩次勝選後就認為自己是絕對多數,開始要求更激進的改革,沒有一次到位就是藍綠一樣爛,間接導致了2018年韓流的崛起;這是事實而不是推測,青年支持度本是國民黨最弱的一環,但在2018年選前民調中,無論20-29歲或是30-39歲的支持度,韓國瑜都贏陳其邁超過20%,某些民調更贏到近40%。
不過是2年前的事,現在回頭看,韓流就像一場鬧劇。挺韓青年最終成了罷韓主力,在佩服台灣人糾錯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要問,還有多少2年可以蹉跎?為何我們會白白浪費掉這2年?
全台縣市議員及議長版圖(來源:沃草)
有人總覺得,世界上存在著完美的政策,應該排除萬難地推行它,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的是,烏托邦並不存在,自視為真理的人,往往都帶來更大的災難。
所以,真正在意改革的人,應該是放下身段利用每一分可能改進社會的力量,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應該是盡可能地排除眼前的障礙、處理反對的聲浪,讓議題一步一步地推行,而不是明明有著2018年的前車之鑑,還要假裝障礙不存在,改革沒有一次到位就是藍綠一樣爛。
以房價議題為例,當央行宣布實施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後,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為了捍衛這項政策,直接槓上了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其實時代力量主打的抑制房價政策是囤房稅,這次不動產貸款限令即使有效也不會是時力的功勞,但只要對打房有幫助,王婉諭委員就願意支持。
同樣的,我們也見到時代力量其他委員,無視央行打房或實價登錄2.0重新送審的阻力,繼續高喊著「財政部,請支援收銀,盡速提出囤房稅草案」。不是說囤房稅不能做,為避免稅率轉嫁房租,針對「非自用且未出租住宅」進行累進稅率的確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但如果抑制房價是你的目標,那前線的打房政策已經推得很辛苦,你該做的是像王婉諭委員一樣自己去支援收銀,而不是出一張嘴加開戰線跟火上加油,到時候反撲的力道誰扛?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為居住正義槓上了國民黨立委費鴻泰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當豬肉進口商集體宣布不進口萊豬並落實標示後,最生氣的竟是一路反萊豬的國民黨;當柯文哲蓋出了租金4萬的社會住宅,一向最在意居住正義的柯粉,突然都認為自償率比居住正義更重要;從這些反應就能看出,他們宣稱的目標都不是真的,政治利益跟偶像崇拜,都遠比實際的議題進展更重要。
也許你覺得這樣的評價不甚公允,但在這段政策討論的黃金期中,我們至少要意識到:真正務實的改革,必然是從小修小補開始,然後去觀察每一個階段的反應,同時為下一階段的改革作準備。那些強調「只有我的政策才正確」的人,其實就是變相的真理部,骨子裡都流著威權主義的血,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的政策才正確」這句話中,他們看重的從來都不是政策或目標,而是「我才正確」、「我的偶像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