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法洛斯 (Omphalos)﹕在世界的中心有神諭、愛慾與榮辱
當年我得知《Omphalos 世界的中心》的發售消息時,才剛接觸 Cesair 的第一張專輯《Dies, Nox et Omnia 日、夜與萬有》,那個時候外出都會帶著手機循環播放,所以對這麼快便能迎接第二張專輯感到興奮。
《世界的中心》延續了《日、夜與萬有》中的豐富文化背景,作品取材自凱爾特神話、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巴比倫神話、希臘神話及一些詩作,橫跨不同的時間、空間與維度。據一篇樂評所說,Cesair 在這張專輯展現了比之前更有意思的作曲、編曲及混音技巧,令每位團員的個人特色更為突出。
我個人偏愛《日、夜與萬有》的作品及它們所組成的整體閱聽感覺,但《世界的中心》也收錄了我渴望不停播放的歌曲,以下來看看翁法洛斯在希臘神話中的意義和《世界的中心》的簡介吧!
古希臘聖石翁法洛斯
德爾菲考古學博物館的大理石翁法洛斯
Uploaded by Юкатан,from Wikimedia Commons
翁法洛斯是一塊宗教性的石造文物,是「聖石 (baetylus)」的一種。「Beatylus」一字源自閃米特語系的字詞「bethel」,意為「神之家」,在古希臘則是解作「聖石」或「聖柱 (sacred pillar)」。聖石被視為奉獻給神祇的祭品,或是神祇自身的象徵物。在古希臘神話中,「聖石」一詞特指翁法洛斯(們),這些石頭據說能讓人直接與神祇溝通。
在諸多翁法洛斯之中,最有名的要屬曾經置於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中的那一塊。
德爾菲在古希臘普遍被視為世界的中心,這個認知跟宙斯企圖釐定世界中心位置的神話故事有關。宙斯從世界兩邊的盡頭各送出一隻老鷹(亦有一說為從奧林匹斯山朝相反方向飛行),兩隻老鷹同時起步並以同樣的速度飛行,最後牠們在德爾菲上空交錯。宙斯在牠們交錯的地點扔下一塊石頭,看看它會掉到哪裡去,結果石頭落在德爾菲(亦有一說為宙斯在德爾菲放置一塊石頭標誌世界的中心)。
自此,德爾菲被視為世界的中心--翁法洛斯,意為「大地的肚臍 (navel of the earth)」。宙斯拋擲的石頭同樣被視為翁法洛斯,成為阿波羅、德爾菲神諭者(Delphic Oracle) 和德爾菲地區的象徵。
在德爾菲考古遺址出土的大理石翁法洛斯是一件希臘化時期 (Hellenistic period,指希臘古典時代及羅馬文化崛起之間的過渡期) 或羅馬時期的仿製品。
現已無影無蹤的原物置於阿波羅神廟中稱為「至聖所 (adyton)」的內部聖所內,是古希臘古風時期 (Archaic Greek) 的產物,並以稱為「agrenon(含圖示)」的網狀羊毛布料覆蓋,大理石翁法洛斯上的浮雕裝飾正是模仿這種紡織品刻鑿出來的。在德爾菲地區亦找到以不同材質製造的翁法洛斯仿製品,可見在其時是一種受到廣泛信仰的宗教物品。
翁法洛斯亦指希臘神話中的一塊石頭。
豐收之神格羅諾斯 (Cronus,不是時間之神 Chronos) 是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的領袖。當他得知自己將會被孩子推翻,一如他推翻了父親的暴政時,他將他與女神雷亞 (Rhea) 所生的五名孩子吞吃掉,以避免預言應驗。當第六名孩子宙斯降生後,雷亞用襁褓包起一塊石頭交給丈夫,格羅諾斯不疑有他,將石頭吞下。逃過一劫的宙斯在長大後打敗了自己的父親,解救兄姊,後來成為掌管天界的最高統治者。
這一塊用來掉包的石頭被稱為「翁法洛斯」,凝聚了強大的宗教力量,擁有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
Cesair 的第一張專輯連結互相對立的元素,這二張專輯則是連結古與今,邀請閱聽者聆聽古老的大地之聲,從「物」所誕生的原始之域。
《Omphalos 世界的中心》
跟《Dies, Nox et Omnia 日、夜與萬有》一樣,我購買的《世界的中心》是電子版本,沒有隨專輯附送的小冊子,以下的介紹參考了 CeltCast.com 和 Zephyr G. Winter 在 Medium 上撰寫的閱聽感想,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實在無法說明便留白了。
1. Erda
嬌德 (Jörð,古高地德語為 Erda) 是北歐神話中神格化的大地化身及大地女神,關鍵詞是智慧、命運與占卜。她居住在世界樹 (Yggdrasil) 根部附近、大地最深的隱密之處,以智慧之泉的泉水濯溉世界樹。
有些人相信嬌德可以扭轉不可抗拒的命運,因此將她和占卜的技藝連在一起。從前的人會向大地尋求建言,利用許多與大地相關之物 (動物、飛鳥、天空、海洋) 作為傳達神諭的代表。
2. The Ruin
不太清楚歌詞的出處,有一段為古英語,內容為哀悼英年早逝的靈魂。
3. Rúnatal
Rúnatal 是詩集《高人的箴言 Hávamál》的其中一部分 (139 - 146 節),也被稱為「奧丁的盧恩字母歌 (Odin’s Rune Song)」,內容講述奧丁取得盧恩文字的過程﹕倒吊在世界之樹之上九天九日,以尖矛刺傷身體,自己獻祭給自己,是緊接著的詩篇《Ljóðatal》的前導介紹,後者的內容為一連串咒語。
Hávamál﹕
冰島語意謂「高人的箴言 (sayings of the high one)」,收錄了來自維京時期的古老北歐詩詞,在《皇家手稿 (Codex Regius,即詩體埃達)》中以一首作品的方式呈現,其實是多首詩詞的集合體,提供了諸多隱含智慧的生活建言。
4. Boudicca
布狄卡 (Boudica) 是凱爾特愛西尼 (Celtic Iceni) 部落的王后。在她存活的年代,英國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稱為不列顛尼亞 (Britannia)。她的丈夫在名義上是羅馬的獨立盟友,但在丈夫過世之後,她的部落遭到羅馬皇帝的無理吞併,因此布狄卡率領不同的凱爾特部落起義,反抗羅馬帝國的入侵。雖然最後不敵戰敗,但她被視為英國民俗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歌詞取自英國詩人 William Cowper 的《Boadicea: An Ode》及羅馬詩人賀拉詩 (Horace,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的詩集《Odes (Carmina)》。
5. Chorihani
我不知道那些單詞是甚麼意思,有一、兩個可能是希臘神祇的名字 (Aither 和 Helios),pixel 動畫裡的對話也是希臘文。
最後一段歌詞「Ki shan i Romani – Adoi san’ i chov’hani (有吉卜賽人的地方就有女巫,我們知道)」來自一首古老的羅姆 (吉卜賽) 詩歌。
6. La Luna
歌詞出自西班牙詩人洛爾卡 (Federico García Lorca) 的作品《月亮之歌 (Romance de la luna, luna)》,是一個關於月亮、男孩和吉普賽人的故事,可參考月亮之歌 (PDF) 及吉普賽故事詩。
7. Troll Kalla Mik
「他們叫我山妖 (Troll Kalla Mik)」是收錄在《Skáldskaparmál 詩語法》的文句,出自《散文埃達 (Prose Edda)》。
那篇散文講述一名北歐詩人 Bragi Boddason 在晚上穿越森林的時候,遇到一隻女山妖質問他的身份。她以「他們叫我山妖」作為介紹自己的開場白,敘述他人怎麼形容她的身份,而 Bragi 以相同的方式回應,敘述自己的身份和作為北歐詩人 (skald) 擁有的技能,算是一場有趣的交鋒。
〈Troll Kalla Mik〉的部分歌詞出自《高人的箴言》。
8. Ahes (feat. Stephan Groth from FAUN)
Ahes (又名 Dahut) 是英國傳說中 Cornouaille (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半島西海岸的一個歷史性地區) 的公主及術士。
Ahes 的父親 Gradlon 是 Cornouaille 的國王,他是個勇武的戰士,經常揚帆出海去攻打位於北方的國家。有一天,他的戰士拒絕出航,他便自我流放至北方,遇到北方的女王 Malgven。Malgven 邀請他與自己合謀殺害年暮的丈夫。在北方之王駕崩後,Gradlon 與 Malgven 騎著後者的海上馬兒 (Morvarc’h, sea horse) 四處遊歷,他們生下了女兒 Ahes。
一些傳說指 Malgven 在生產的時候死亡,一些傳說指 Malgven 在女兒出生後必須回到她所屬的世界,Gradlon 只好與妻子道別,帶著女兒回到故國。
Ahes 與一個傳說中位於布列塔尼半島的海岸城市伊蘇 (Ys) 的毀滅有關。這個傳說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包含了相同的元素。
Gradlon 王所統治的伊蘇有說是填海得來的,也有說是國王為了他那位熱愛海洋的女兒建造的。為了防止城市遭到淹沒,他們建了一座嵌有閘門的堤壩,在退潮時可打開允許船隻駛入,只有國王擁有那條打開閘門的鑰匙。
Ahes 公主在傳說中被描繪成一個任性、輕浮、不知悔改、罪孽深重的人,還有一些傳說指她是一名術士。
有一晚,她為了讓愛人進城參加一場宴會而偷了國王保管的鑰匙,她把閘門打開,海水湧入並吞噬了伊蘇及所有臣民,只有篤信基督的 Gradlon 王事前得到聖人警告,及時與女兒逃出伊蘇,但海浪仍緊追不捨。
此時,有一把聲音催促國王把罪魁禍首推下馬背,以解救自己的性命。公主最後從馬背上摔落 (另有一說是國王在聖人的命令下把女兒扔下馬),只有國王得救。
在一些版本之中,墮海的 Ahes 化身成水妖 (morgen) 或人魚在海中徘徊,人們會看見她梳理自己的一頭金髮,或唱著悲傷的歌。有些 19 世紀的民俗學家認為在潮退的時候,仍可得見伊蘇城的殘駭。
9. Mardochaios
「Mardochaios」是美索不達米亞神祇及巴比倫城守護神馬爾杜克 (Marduk) 的希臘語別稱,之後的一句歌詞「bel belim」意為「眾神之神」。
有關馬爾杜克在巴比倫創世神話《Enuma Elish 埃努瑪‧埃利什》中的故事﹕
在至高之巔 (Enuma Elish)﹕世界即是如此創造而成
10. Isolde
伊索德 (Isolde) 是中世紀凱爾特傳說《崔斯坦和伊索德 Tristan and Iseult / Isolde》中的女主角。這個傳說講述了一位愛爾蘭公主伊索德與康瓦爾 (Cornwall,現為英國英格蘭的名譽郡) 的騎士崔斯坦之間的禁忌之戀與悲劇,自十二世紀以來衍生了不同的版本,但故事的主軸都是一樣的。
伊索德初登場的時候是一位年輕的公主、出色的醫者,她為與她的舅舅對決的崔斯坦療傷。當身份敗露之後,擊敗並殺死對手的崔斯坦不得不逃回康瓦爾。
後來,崔斯坦再次來到愛爾蘭,作為他舅舅(康瓦爾王馬克)的代理人向伊索德求婚。伊索德的父母答應了這場婚事,伊索德還為自己和馬克準備了一瓶愛情靈藥。不過,在前往康瓦爾的旅途上,她和崔斯坦不小心喝了那瓶愛情靈藥,雙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彼此。即使伊索德成為了康瓦爾的王后,他們仍背著馬克王偷情,最後崔斯坦被國王放逐。
之後的劇情發展開始出現分歧。在傳統詩歌版本中,崔斯坦被放逐到布列塔尼亞,他在國王 Hoel 的宮廷中休養時,遇上 Hoel 的女兒「白手伊索德 (Iseult Blanchmains) 」,並因她與愛人有著相同的名字而迎娶她。
崔斯坦在一次冒險中不慎被塗有劇毒的武器刺傷,只有世界上醫術最精湛的醫者能夠治療他。那人正是愛爾蘭的伊索德公主。他派出一艘船去找她,並吩咐僕從﹕若伊索德在船上便揚起白帆,若伊索德拒絕前來便揚起黑帆。身體日漸衰弱的崔斯坦無法自行察看僕從打出的訊號,便向妻子探詢。
白手伊索德出於嫉妒,告訴丈夫船上揚起了黑帆,崔斯坦隨即陷入絕望並去世。伊索德公主匆匆趕來,發現愛人死於病塌,也因哀傷過度而在他身旁死去。
在散文版本中,馬克王發現崔斯坦為伊索德彈奏豎琴,勃然大怒之下,他從背後刺傷了崔斯坦。伊索德要求崔斯坦在死前用力擁抱她,最終二人死在對方懷裡。
在後來的《崔斯坦》散文版本 (Prose Tristan) 及由此衍生的版本之中,崔斯坦從放逐之地布列塔尼亞回到康瓦爾,與伊索德重燃愛火,繼續背德的約會,即使他已經迎娶了白手伊索德。為了逃離馬克王的怒火,二人逃離康瓦爾,在友人蘭斯洛特的庇護下,崔斯坦成為圓桌武士的成員,與他共同經歷了不少冒險故事。
11. Surya Mantras
曼特羅 (mantra) 在梵文中意為咒語、梵頌、真言、神咒、密語,是古印度宗教 (印度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 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有著多種用途。大家一定都聽過的「唵 (Om / Aum)」便是真言之一。
蘇利耶 (Sūrya) 是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這首是獻給蘇利耶的真言之歌,讚美太陽,同時渴求衪的護蔭。
有些印度宗教的信徒認為每天吟頌真言可以拉近自己與神祇之間的距離,繼而得到衪的庇護,消災解難,因此出現了很多針對不同問題的真言頌歌的變體。Youtube 上有不少以特定次數 (例﹕108 次) 重覆念頌一段真言的影片。
12. Umbra
歌詞融入了羅馬尼亞詩人 George Coșbuc (1866 - 1918) 的詩句。他是一位詩人、譯者、老師及記者,以敘述及歌頌田園生活的詩詞最為人所知。
聆聽《Omphalos》整張專輯 (專輯簡介原文)
記著,在我們降生之前還有一個年代。
在這個舊世界裡,歸屬感和一體性幫助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度過艱困的時刻。
記著,在我們降生之前還有一個地方,是生命循環的中心地帶,是連結地底深處的隱蔽通道。
這些地方由石碑標示,與星辰之路並列。
記著,在我們降生之前還有一個名字﹕
翁法洛斯,大地的肚臍。
有關 Cesair 樂團的介紹
參考資料
- Beatylus | Greek religion | Britannica
- Beatylus - Wikipedia
- Boudica - Wikipedia
- Cesair - Omphalos (2017, CD) | Discogs
- Cesair - Umbra [teaser] - Facebook
- Dahut - Wikipedia
- Goddess Inspiration Oracle Guide by Kris Waldherr
- Hávamál - Wikipedia
- Iseult - Wikipedia
- Jörð - Wikipedia
- Mantra - Wikipedia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Sports | Delphi Archaeological Museum
- Old European culture: Omphalos
- Omphalos - Wikipedia
- Omphalos of Delphi- Wikipedia
- Prose Tristan - Wikipedia
- Ys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