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調查公司GSK和IPOS每年會對50個左右的國家進行所謂的「國家形象調查報告」,2019年德國連續三年蟬聯第一,全球民眾對於德國文化,產品品質,和整體國家的管理規劃似乎有無比的好印象。

在汽車品牌工作十幾年,從小對德國車的嚮往帶領我走到今天。「喜歡這個產業,就要進德國公司。」十幾年前我這樣期許著自己。然後和德國供應商打交道了十幾年,自己也真的在德國汽車品牌待了四年半,對於德國可以稱霸全球傳統汽車產業、製造工業的技術毫不懷疑。但是,對於德國會如何跨入下一階段,領導國內產業轉型,發展現代數字化科技,自己在近距離的觀察下是捏一把冷汗。很想針對二十歲到四十歲的族群作分年齡層調查,看看是不是「老一輩」的我們還是有著小時候對德國產品好好用的刻板印象,也許年輕一代已經不以為然。但是看了看調查公司去年的報告,就又覺得應該是自己想多了。

那談談為什麼我捏著一把冷汗吧!想要簡單從兩個不同的案例來聊聊德國近來在科技、技術上的挑戰,雖然這裡主要焦點於技術開發,但想從「結果論」的角度分享觀察,畢竟,我也不是技術人員。(笑)

案例一:柏林機場。

2012年第一次因公出差來到柏林,才認真地發現,這個破破爛爛的小機場(今天它在谷歌上的評價是是2.7),是德國首都的機場,看起來好像不太合時宜。當初合作的廠商就在柏林,他們老闆接機時就一臉不太好意思的說「啊我們機場就是這樣,不能和法蘭克福或是其他國際機場比。」停頓了一下以後他繼續說:「你有聽說那個柏林有個新機場的事嗎?原本說已經蓋好,今年要啟用,結果不知道因為什麼防火設備沒有申請檢驗,然後檢驗了以後發現有問題,要重新設計,現在又得拖了好幾年,真是讓我們德國人感到羞愧。」我當初也只是聽聽而已,已經把德國人愛抱怨的情緒當成是日常對話的一部份,沒有特別在意。 2017年,又聽到柏林機場要「重新設計」的消息,當初男友是德國南方人,沒想到也說出類似的話:「這真是讓我們德國人自己開始懷疑我們國家的工業技術能力,理論上我們是因此而出名的啊,丟臉死了。真不知道在幹什麼。」2020年十月三十一日,也就是兩週前,在動工後的14年,柏林新機場正式啟用,而自1930年起服務了九十年的Tegel機場也在一週後走入歷史。

從結果論來看,一座花了十四年建造的機場,可能已經有六億六千萬歐元債務,之後每年還會不斷增加,和啟用第一週後就有附近住家反應噪音的現象了來看,這個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的牌子好像有點不太牢靠。當然,法蘭克福機場仍是德國流量最大的機場,外國人一般可能也不會太常來往柏林機場,所以,柏林新機場還是有翻身的機會,只要好好解決債務問題,未來工程不要再出包,很快應該就可以和法蘭克福一較高下。

然而,我印象中的德國精湛工藝,是沒有但書的。

這裡同時想要給大家一個比較值(請注意:所有的數字在沒有比較值的前提下都是沒有意義的。):慕尼黑「現任」機場在1980年啟動建造,原本預計1988年完工,最後到1992年正式啟用。在1980年代,慕尼黑機場花了12年建造完成。你認為在21世紀,建造一個機場是應該更快完成、還是更慢呢?

案例二:具有目前最高防疫力的新冠肺炎疫苗。

瑞輝藥廠在上週公佈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他們和合作廠商Biotech研發出來的疫苗有高達90%的防疫力。瑞輝股價上漲不說,美股期指也在當日上漲五個百分點。 這是我們在美國、台灣看到的新聞版本。

德國公司Biotech在上週和合作廠商美國瑞輝藥廠發佈了對新開發的疫苗測試結果,證實有高達90%的效果。德國公司首先研發出疫苗,德國健康福利部長雖然很驕傲,但同時也請民眾要有心理準被,疫苗仍須經過食品安全檢驗局合格,才有辦法施打。——這是德國的新聞版本。

注意到主詞的不同帶給讀者不同的印象嗎?注意到媒體運用不同的修辭和事實舉例帶給訊息接收者對「事實」可能有的不同解讀嗎?我喜歡這樣用不同的角度看國際新聞,看到的不只是新聞,更是每個國家對新聞的解讀和背後可能的「驕傲與競爭」。

話說回來,這家德國公司,其實是由一對土耳其夫婦創立的,兩位都是生物醫學專家,原本致力於癌症藥物的研發,疫情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決定暫時將人力投資轉向疫苗研發。有趣的是斯文先生的反應:

可惜竟然是跟輝瑞合作,不是全由德國廠商自己研發出來的啊?

看德國媒體報導的方向,就可以想像他們是有多開心和驕傲,這樣的「世界第一」的感覺,似乎在中美兩強的競爭下,沒有德國的角色。德國的市場體量從來就沒有辦法和美國或中國比較,但卻靠著自己精湛的汽車技術,曾經稱霸全球「高級轎車」的市場將近一個世紀;現在,又發展出也許是在這個年代對人類最重要的產品。看著每個人臉上的光彩和驕傲,似乎都忘了那些還在萊比錫不斷抗議防疫規範嚴重影響人身自由的荒謬。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這家公司背後的領導人。

是土耳其人創建的公司!我們長大的年代,常常有很多人覺得土耳其人落後,有反對黨覺得不應該讓這麼多土耳其人進到德國來工作或就學,只會影響德國未來的發展。而現在,這兩個土耳其人,卻是讓我們驕傲的原因,想想也覺得諷刺。

記得我們小時候讀到課本上對美國的形容詞「文化大融爐」嗎?也是因此,美國迎來的當初無法想像的華爾街和矽谷;也許,也是因為德國當初試圖「融合土耳其」,才有現在開發出來的疫苗;也許,歐洲討論得沸沸揚揚的「黎巴嫩、非洲難民」事件,未來的某一天也會幫助到這片土地。我自己的心得是,如果你覺得你夠好,就幫助身邊的人一起提昇,有一天,你們共同產出的結果,會比你一個人能做到的更有意義。

你的結論是什麼?德國人本身的技術能力真的在下降嗎?你會說「疫苗也是土耳其人研發出來的」嗎?你會想看看柏林新機場有沒有值得那16年的投資嗎?我自己還在觀察。咱們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