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亡靈節前夕,大使曾經寫過一篇有關可可夜總會的文章,討論可可夜總會中的中美洲元素。經過兩年,大使總也不能馬齒徒長,重看一次可可夜總會,又找到一些新的點可以分享。

E

接下來,就讓大使以完全沒有感性成分的內容,冷酷(?)地分析這部賺人熱淚的皮克斯動畫片──《可可夜總會》!

《可可夜總會》劇照。Photo by Pixar - © 2017 翻攝自IMDb

亡靈節,並不是拉美版萬聖節

如果說在歐美是萬聖節(Halloween),東亞是中元節的話,那麼中南美洲紀念死去先人最重要的節日就是亡靈節了。

在中美洲,亡靈節大概在11月1日到11月2日舉行,主要習俗是在家中擺上祭壇(Ofrenda),祭壇上擺上家人的相片,還有生前特別喜歡吃的食物。同時,祭壇上也會有眾多的鮮花做裝飾,祭壇下放著香爐,香爐中會燒柯巴樹脂。無論是花朵或是柯巴樹脂都是中美洲古代文化中,祭神不可獲缺的儀式用物品。

相較於世界其他多數文化中,紀念是去先人多半是嚴肅、悲傷的氛圍。墨西哥的亡靈節則多了許多歡愉氣氛。比起分離、懷念,「重聚」、「團圓」更像是亡靈節想要傳遞的價值。就像《可可夜總會》呈現的一樣,亡者在死後世界是否能一直存續下去,最重要的是人間的親友有沒有記住你。唯有記憶,才有回到祭壇(Ofrendas)與家人團聚的可能。

亡靈節的祭壇;這個例子和《可可夜總會》的色調非常一致。Credit: Eneas De Troya@flickr  CC BY 2.0

話說回來,這樣特殊的節日,有沒有什麼傳統的根源呢?其實,亡靈節是一種結合中美洲古文化思想,以及天主教諸聖節(All Saints' Day)、諸靈節(All Souls' Day)習俗的拉美特殊節日(現在大家熟悉的萬聖節Halloween則是出自不列顛群島、可能受凱爾特人文化影響的產物,和亡靈節可以說是「趨同演化」?)。

快樂的死人骨頭,源自阿茲特克

根據研究,阿茲特克人會在阿茲特克太陽曆的第九個月(約在西方儒略曆的七、八月),舉行一整個月的儀式,祭拜死亡女神米克特卡希瓦特爾,以及他的丈夫米特蘭特庫特利。他們兩個都是掌管冥界米克特蘭(Mictlan)的神祇。

到了西班牙殖民時期,這樣的傳統宗教祭典在天主教的壓迫下,當然無法繼續下去;但是,在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種融合型的天主教信仰,原住民將天主教的某些概念與傳統信仰結合,而形成今日與歐美天主教不同的天主教信仰。

亡靈節就是說明這種特殊信仰的良好案例。它融合了古代美洲的傳統,以及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節日,將原本要進行一個月的祖先與亡靈祭拜,配合天主教緬懷聖人、故友的諸聖節與諸靈節,從八月移到了十一月。

另一方面,亡靈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就是「歡愉」的過節氣氛,以及四處Cosplay成骷髏的狂歡鄉民。如果,我們看遠一點,可以看到阿茲特克的宗教思想。這種對於死亡、骷顱的接納,有可能來自阿茲特克人將骨骸看作是肥沃、有生產力、富饒的象徵。也就是說,早在阿茲特克時期,骷髏頭就是正向的。或許這樣的觀念,淺移默化,一路延續至今日的亡靈節。

不過,亡靈節文化廣泛的出現在拉丁美洲,每個不同地區或是群體,有不同的亡靈節儀式,甚至日期也會不一樣。例如瓜地馬拉的亡靈節,就有「放風箏」的習俗文化。所以,我們要知道《可可夜總會》,不過是反映了「墨西哥」的亡靈節樣貌,不能代表整個拉丁美洲。

瓜地馬拉亡靈節的巨大風箏。Credit: 美聯社

再看一次《可可夜總會》,大使發現了什麼?

根據導演接受訪問時說道,為了《可可夜總會》這部電影,劇組幾乎花了一整年研究墨西哥文化,也進行多次的實地踏查。所以,其實不少的劇情設計特別具有文化上的深意。例如,兩年前那篇文章提到墨西哥無毛犬丹丹在劇情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深刻的例子。

墨西哥無毛犬在阿茲特克語叫做「Xoloititzcuintli」,Xoloit是從Xolotl衍生而來,這是死神的名字,Itzcuintli則是狗的意思。從這個字根,就可以知道狗與冥界信仰的關係。

根據電影情節,主人翁在丹丹的引導下,踏上了前往死後世界的旅途。當米高彈奏德拉古斯的吉他後,他進入了死後世界。在死後世界,一開始也只有丹丹陪著他,一起在死後世界進行一連串的冒險。最後,丹丹也變身成為米高的守護神,幫助米高找到高祖父,並且離開死後世界。

我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根基於中美洲的文化;但可能是巧合,也或許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兩年前的文章,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不過,最近大使重看了一次《可可夜總會》,終於發現導演刻意安排的證據。

《可可夜總會》德拉克魯斯的舞台設計師,看到丹丹時的台詞。

若您未曾訂閱本專題,1/06 23:59 前限時優惠只要 𝟏 元,點此來手刀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