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報導,除拜登(左)本人之外,在拜登從政生涯投入最多的就是他的妻子吉兒.拜登(右)。(圖取自facebook.com/joebiden)
英國「衛報」報導,除拜登(左)本人之外,在拜登從政生涯投入最多的就是他的妻子吉兒.拜登(右)。(圖取自facebook.com/joebiden)

(中央社華盛頓1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民主黨籍的拜登(Joe Biden)就任總統後,新「第一家庭」也將入主白宮,包括一些家喻戶曉的成員、社群媒體新星,以及一些仍想維持低調的親友。

英國「衛報」報導,除拜登本人之外,在拜登從政生涯投入最多的就是他的妻子吉兒.拜登(Jill Biden )。吉兒是個教育家,也是孩子眼中的「軍事母親」,兩人1977年結縭至今。

外界預期吉兒會打破傳統,維持擔任教授的工作,同時也會將自身理念灌注到教育政策當中。這相當罕見,對於這位擁有4個學位的第一夫人來說同樣難得。

過去近40年來,69歲的吉兒考量到另一半擔任參議員與歐巴馬時代兩任副總統,因此始終維持低調。

歐巴馬擔任總統時期,身為「第二夫人」的吉兒與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關係良好,時常一起旅遊與致力於「支持軍隊」(Joining Forces)的軍眷計畫。這段時期,吉兒持續在北維吉尼亞社區學院(Northern Virginia Community College)任教。

去年大選選戰期間,在拜登的一些重大決策都能看到吉兒扮演要角,其中包括找搭檔的副手。

拜登夫婦育有1女,39歲的艾希莉(Ashley Biden)是慈善家也是位社會工作者,不希望面對鎂光燈。艾希莉的丈夫克蘭(Howard Krein)的風險投資事業則受到全國關注,並曾為拜登陣營的防疫政策提供建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拜登家庭曾歷經許多令人心碎的悲劇。拜登和前任妻子娜伊莉雅.韓特(Neilia Hunter)育有3名子女,分別是波伊(Beau)、韓特(Hunter)與娜歐蜜(Naomi)。

1972年,當拜登沉浸在首度當選參議員的喜悅不過幾天,就接到妻子娜伊莉雅和女兒娜歐蜜在車禍喪生的噩耗。長子波伊曾擔任德拉瓦州檢察長,是民主黨正要大放異彩的新星,卻於2015年因腦癌辭世。

拜登僅存的兒子韓特,則屢次成為川普和共和黨陣營的攻擊目標。他們企圖把拜登家庭和民主黨貼上貪腐標籤,與中國秘密業務往來謀取私人利益。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去年9月的第一場總統大選辯論,川普嘲諷韓特難戒毒癮,但外界一般認為這項指控是無的放矢。

川普和他的陣營也在沒有具體證據下一再主張,50歲的韓特利用父親擔任副總統的權勢謀財。

去年10月,據說來自韓特筆電和簡訊內容在詭異的情況下浮出檯面,共和黨利用這項素材來主張他們關於拜登家族貪腐情事的指控是真的,但是主流新聞媒體經調查後已不理會這些說法。

韓特幾乎不公開參與父親的競選活動,僅錄製影片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播放以示支持。

拜登好幾名孫子女也在影片中露臉,他們稱他為「阿公」,說他是如何地寵溺他們,並笑說拜登每天撥電話給他們「報到」。

拜登有孫女也取名娜歐蜜(Naomi),她是26歲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畢業生,在網路上有很多追隨者,先前也上傳好幾張拜登的照片。她在8月一則推文開玩笑地說,「任何人要找拜登,得先通過我們這關」,還附上一張拜登孫子女們的照片。

拜登夫婦的兩隻德國牧羊犬「冠軍」(Champ)與「少校」(Major),也將隨他們一起搬到白宮。

從政近50年,拜登有個由約8名關鍵顧問與家庭成員組成的核心圈,預料他當上總統也不會改變。

前總統歐巴馬幕僚長戴利(Bill Daley)告訴衛報:「拜登的圈子相對小。」

戴利舉例說,拜登的長期顧問包括他的妹妹瓦萊麗(Valerie Biden Owens)、歐巴馬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Tom Donilon)、拜登前幕僚長克蘭(Ron Klain)、利德(Bruce Reed)和芮契提(Steve Ricchetti),以及前德拉瓦州聯邦參議員暨長年顧問考夫曼(Ted Kaufman)。

戴利說:「我認為部分原因是當你來自比較小的州,交友圈就會相對小。」

瓦萊麗在兄長的從政生涯中向來是重要支柱,她在拜登的大多數競選活動中擔任首席助理、在拜登前兩次參選總統期間擔任競選經理。她去年大部分退居幕後,但重要性仍不言而喻。

瓦萊麗去年8月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拿拜登的人生際遇和川普做對照。

她說:「相較於川普,我哥就是另一端,我不需要吹捧他。他本人就夠好了,他也已準備好,我相信他現在最有資格帶領國家。」

拜登去年12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表示,他上任後,家人面對利益衝突時會有所迴避。

他說:「我的兒子、我的家人不會從事任何有利益衝突的商業活動或相關企業,會和總統職務與政府保持適當距離。」(譯者:陳怡君/核稿:盧映孜)1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