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T05:14:42Z

路透北京1月11日 - 中国2020年CPI通胀经历了年初5.4%的高点后一路往下至负值,最新公布的12月数据受食品和能源价格带动再度回正,全年保持了温和通胀水平;PPI则在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之下快速收窄跌幅,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几个月CPI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继续低位波动,工业品价格则有望在一季度转正。

资料图片:2018年4月,上海,顾客在超市内选购进口商品。REUTERS/Aly Song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CPI在连续五个月持稳于0.5%后,12月回落0.1个百分点,显示内需还谈不上强劲,也印证了政策不急转弯的必要性,温和的通胀预计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扰动,政策仍是“稳”字当头。

“受翘尾因素的影响,以及整体需求仍然偏弱,2021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为负值。”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随着需求逐渐恢复,二季度之后CPI有望逐渐回正,预计全年通胀温和。

他指出,近来CRB(商品研究局)指数和国际原油价格明显上升,国内流通中的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工业生产不断加快,预计PPI将延续上升势头,2021年一季度有望出现正增长。

“目前物价水平温和,虽然CPI偏低但PPI已经逐步回升,不会对货币政策带来影响。”他说道。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202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2%,高于上月的-0.5%和路透调查预估中值0;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4%,跌幅小于路透调查的预估中值-0.8%。

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CPI环比亦由负转正,自上月的-0.6%转为0.7%,PPI环比涨幅则由上月的0.5%大幅扩至1.1%。去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下降1.8%。

tmsnrt.rs/35rfoho

值得注意的是,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这是核心CPI连续五个月持稳于0.5%后的首次回落。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的张继强等指出,CPI回升受猪价油价扰动大,而12月核心CPI反而小幅回落,说明总需求还没有恢复到理想状态。

“核心CPI乏力印证政策不急转弯的必要性,目前经济只是大病初癒、结构分化明显,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依然不足。”张继强表示,不过通胀并非短期货币政策敏感变量,宏观杠杆率、信用风险、汇率、房价等更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通胀走势受基数干扰大,货币政策预计不会有敏感响应。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12月份,各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受特殊天气以及成本上升影响,CPI由降转涨。

据其介绍,12月CPI食品价格由上月-2.4%转为2.8%,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62个百分点。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鲜菜、鲜果的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价格分别上涨8.5%和3.5%;随着元旦春节到来,消费需求季节性增加,同时饲料成本有所上升,猪肉价格由上月-6.5%转为6.5%。

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2%、5.8%和3.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同比来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2.0%转为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26个百分点。

**PPI快速修复**

展望未来几月物价走势,多数分析人士预计CPI受高基数影响,仍会在低位波动,但近期国内疫情反复,可能对物价构成扰动,而PPI则有望继续收敛跌幅,一季度有望转正。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指出,未来几个月物价可能由于高基数影响,CPI同比增有可能处于收缩区域,但随后逐步回升,全年物价表现温和。

华泰固收的张继强团队预计,今年国内CPI温和,上半年逐步走高,年中高点或3%左右,全年中枢或控制在2%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12月CPI重回上升通道,主要与极寒天气及疫情有所反复有关。考虑到目前疫情不确定性增加,未来两到三个月,CPI仍会在低位有所反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明显,可能会带动PPI很快回到升势。

“12月份,国内需求稳定恢复,加之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带动工业品价格继续上行。”董莉娟表示,12月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先行指标--中国1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的价格指数再次刷新全年高点。财新PMI的购进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创下近三年和两年半高点,财新12月服务业投入和收费价格高企,后者升至近13年新高。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周五称,中国2021年货币政策仍是“稳”字当头。中国将使用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流动性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并确保广义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的增长基本与名义经济增长相匹配。退出疫情期间措施对经济的影响不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