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疫情冲击中国银行业净利十年来首现负增长 未来不良形势仍较严峻
路透北京1月22日 -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令中国银行业去年净利润录得十年来首次负增长,而在全年处置了创纪录的不良资产后,年末不良率仅微降。中国金融监管官员和业内人士均预计,未来银行不良形势依旧严峻,但因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可观,仍有足够资源补充资本,风险水平可控。
同时,银保监会已对银行开展压力测试,并有相应预案;银行保险机构无论是单点单体、区域性还是系统性风险,都在非常可控的水平。
“未来银行不良贷款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潜在的不良贷款还是有可能增加。”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
一上市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路透表示,目前不良资产供给总量仍然较大,从结构看则存在两个特征。一方面,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经过过去几年的处置,表内不良贷款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表内不良资产压力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和表表外的不良压力较大,而这可能会在2021年进一步体现出来。
“去年公开市场债券爆雷的企业上百家,涉及金额数千亿,如果今年经济好转,潜在风险会有所下降,但如果经济往下走,不排除会有更多企业爆雷。”上述人士说。
另一家上市银行部门主管指出,2021年银行有两类资产面临较大不良压力,一是信用卡、消费金融等零售板块资产;二是部分去年意外爆雷的大型企业,相关资产质量风险较大,且“这也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银保监会周五公布,初步统计,2020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下降1.8%;据路透统计,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201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截至2020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仅下降0.06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76%,较年初下降5.1个百分点。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
**首次开展公司治理评估,“差”、“较弱”机构超两成**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银保监会首次完成覆盖全部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评估,参加评估的机构是1,792家;其中,被评为D级的也就是“较弱”的机构是209家,占比11.66%,被评为E级也就是“差”的机构是182家,占比10.16%。
梁涛并表示,总体来看,评级的结果主要集中在B级(较好)和C级(合格)水平,这两个级别合计起来是1400家,机构数量占比是78.12%。
“通过评估,监管部门及时全面掌握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状况,并通过对问题的督促整改和基于评估结果的分类监管。”梁涛说。
梁涛称,过去一年,监管部门以中小机构为重点,严厉整治资本不实、股权代持、股东直接干预公司经营和通过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行为,排查4,600家法人机构,查处股权违规问题3,000多个,稳妥开展了高风险机构违规股东股权清理,有序清退问题股东。
但他也强调,当前行业部分机构股权代持、隐形股东问题较为突出,股东行为越位错位,董事会运作不规范,部分非执行董事存在不能、不敢或者不愿履职等问题依旧不可忽视。
银保监会去年公布了两批银保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存在的问题包括:入股资金来源不符合监管规定、编制提供虚假材料、关联持股超过监管比例限制、违规开展关联交易或谋取不当利益等。
**支持承担科技创新责任的民营企业**
梁涛表示,近期金融管理部门约谈了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平台企业,指出其存在的违规监管套利、垄断经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部分平台企业被约谈后整改态度较为积极,有了初步的效果。
他并表示,金融管理部门按照“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基本要求,采取了规范性措施,开展了清理整顿;有关反垄断举措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也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不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正常业务发展。
据其披露,截至2020年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5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5.3万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1个百分点。但其同时表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
梁涛称,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应该客观分析,其中既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亦跟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有一定关系。
“部分大中型民营企业遭遇融资的困境,有的是因为公司治理的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有的是片面追求集团化、多元化,偏离主业;还有的是融资结构不合理,对资金来源、成本期限缺乏统筹考虑,稍有经营不慎或市场波动就会出现资金链的紧张。”他称。
他表示,未来,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大幅增加中长期资金支持;对于依法合规展业,能承担科技创新责任的民营企业、民营互联网平台企业,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一如既往地与其依法合规的开展业务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