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T08:42:11Z

路透北京1月29日 - 全球芯片短缺正在扰乱包括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在内的多种产品的生产,中国亦难幸免。为了避免再出现“卡脖子”“断供”风险,中国周五发布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力争三年做强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力保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

资料图片:2018年12月,广东深圳,华强北一家电子产品商城内的摊位。REUTERS/Thomas Peter

不过分析师提到,虽有政策支持,但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最终落点仍在企业,尤其是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涉及科研水平、技术转化能力等产、学、研的各个方面,如何在政策引导支持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避免曾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政策扶持领域出现的”骗补“行为,也考验着政策制订和落实的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周济近日在中国电子报撰文称,历史的经验表明,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打破技术封锁的关键,中国片式电感器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电子元器件可分为有源元器件和无源元器件两大类。有源元器件主要指当前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半导体芯片,而无源元器件(又称被动元器件)则包括了半导体芯片以外为数众多的一大类元器件,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滤波器、天线、变压器等。

在过去的一年中,继美国政府对华为高端集成电路芯片的封锁令生效后,部分高端无源元器件(如功率电感器)也遭遇国际大公司断供,这也标志着针对中国企业高端电子元器件封锁已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扩张到了无源元器件领域。

工信部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夯实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为目标,明确提出要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市场,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突破,并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力争到2023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

**全球化遇冷,求人不如求已**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当前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存在整体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给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敲响了警钟。

近期来自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压力不断涌来,各国政府利用外交管道施压台湾政府,台湾半导体业者对车用晶片出货不足,认为损及国际各大车厂利益,商业行为俨然成为政治议题。

周济亦在文章中称,中国是无源元器件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高端无源元器件还强烈依赖进口。部分关键材料对国外企业有相当程度的依赖,而高端元器件的关键工艺装备和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还不高。因此,高端无源元器件被“卡脖子”的风险依然存在。

为此他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将无源元器件纳入“十四五”计划的重中之重,在高端无源电子元器件的新原理、新材料、关键工艺和重要装备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工信部的三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同时在业布局、市场推广等方面也都有明确表述。

**政策扶持前车之鉴**

学界对产业政策的讨论和批评一直存在,反对方认为产业政策有人为干扰市场之嫌。尤其是涉及财政补贴的领域,如此前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导致一些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取财政补贴而不是提升技术水平,骗补行为的屡屡发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在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不具名的专家看来,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规划和设计本身没有问题,对新兴领域的发展初期给予政策支持是必要的,比如中国的平台经济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跟初期的政策支持分不开。对一些高精尖领域搞一些国家级的实验室很有必要。

“只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目前的一个短板,这不仅涉及科技机构的机制和体制,与也中国现行的很多体制弊端有关。”该位人士称。

他认为,此次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弥补短板,提升基础产业水平,重视实体经济及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但是行业的强弱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的行为去实现,因此如何让政策扶持的边际效率最大化也是对政策制订与落实的考验。

中国光伏行业曾在高额补贴下呈爆发式发展,新增装机量屡创新高,并于2015年正式击败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但也带来了巨额的补贴缺口。一些企业趁机钻政策漏洞进行“骗补”。该行业也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一说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地方政府和企业就很热衷,往往会蜂涌而上...相当多的企业对补贴产生依赖,骗补还少吗?谋定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实行举国体制,不能到处都搞。要建立遴选机制,财政尤其要把握好度。”财政部的一位官员亦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