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21 - 11:27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COVID-19)危机和美国总统大选风波后,世界将在2021年迈入怎样的发展格局?亚太地区的政经研究人员认为,伴随各国政府努力推动贸易与投资的意愿以及区域间经济合作创造出新的机遇,相信世界多个地区将启动以经济增长为关键引擎的复苏模式。但在中美关系相互掣肘的前提下,几个关键的国际贸易机制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泰国朱拉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比迪(Piti Srisangnam)指出,2021年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上任,中美战略竞争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这将给其他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平衡国际关系上提出新的挑战,因而有必要密切关注美国、中国、各区域乃至全球的发展战略。

亚太地区首要关注的是,美国倡导的“印太战略”(Indo-Pacific)仍在持续。主张“让美国再次领先”(Make America Lead Again)的拜登即将在本月20日宣誓就职,但美国总统易人并不意味着华盛顿安全政策会重新定义中美关系。印太战略核心内容就是联合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盟友共同遏制中国,下一步将会看到美国在民主党倡导的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下重新打造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投资和贸易平台。而当前所面临的矛盾则是美国以贸易失衡为由向全球15个对贸国发起的贸易战仍在继续,其中包括了印太战略的重要盟友日本和主要拉拢对象泰国。毫无疑问,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主张的“美国利益优先”(America First)获得了大批美国民众的支持,而拜登执政后当务之急是团结人心,弥补政治歧见造成的社会分裂,因此判断美国对外贸易战仍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但比较特朗普时期有所减速。未来中长期预见美国或重新启动传统的地区级贸易机制,譬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但会改变传统战略,由过去拉拢中国遏制苏联调整为联手印度以及南亚国家制衡中国。

中国在严格控制新冠疫情以及遭遇国际阻力后,总结出对外部市场与资源减少依赖的经验,制定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政策。这是在中美贸易战升级技术战,中国制造商在国际市场遭遇重重围堵后获得的经验教训。未来中国将透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与东盟、非洲和欧洲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继中国政府于去年宣布全面脱贫(Poverty Line)后,当局下一步将如何增加并巩固社会中产阶级值得各方关注。另据北京提出“两个百年目标”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拥有完整领土主权的立场和态度,当前跟美国关系紧密的台湾其动态无疑也会成为热点。

关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安全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将美国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重整为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USINDOPACOM),补充海、陆、空军事装备与人员,扩大了美国第七舰队的军事和安全监视范围。美国跟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建立四方安全联盟(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后,将泰国、韩国和菲律宾列为重要的战略盟友(US Forward Defense Ring)。中国在南海地区跟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东盟成员国存在领土主权纠纷,南海问题是美国干预亚洲事务的重要议题。文莱作为2021年东盟轮值主席,是否能促进东盟和中国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COC),将是促进地区稳定的关键性看点。

迫于中美大国战略竞争所形成的压力,亚太国家转向着眼启动次区域级的合作机制,即由孟加拉湾周围七个成员国组成“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和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这是一个人口总数超过16亿、市值超过3.2万亿美元的世界前五大经济体,各成员国在社会、文化、语言、传统和历史条件等方面互有沟通,成为开展全方位合作的优势所在。2021年,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和不丹的七国领导人将借此在泰国举行高峰会议。

泰国学者预料2021年世界多个地区将启动复苏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将成为关键引擎,其中全球主要贸易合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尤其重要,譬如成就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圈的《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关系协定》(RCEP)以及包含在全球区域价值链内的欧盟(EU)、英国(UK)、欧亚经济联盟(EAEU)、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乃至美国未来是否考虑重新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