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几年后将不再有中国企业 - 法国世界报

2021年新年伊始也恰逢美国新总统即将上任,周末版法国《世界报》发表数篇文章,综述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在全球广织贸易网络、一带一路项目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增添贫穷国家债务风险、特朗普政府收紧中国企业华尔街上市措施是否有效、芯片战对中国高科技发展有何影响等等。
中国在全球广结贸易伙伴关系
2020年底,中国与亚洲14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又与欧洲联盟签署投资协定。中国与毛里求斯的自贸协定今年1月1日起生效,而中国也正积极推动与日本和韩国的自贸协定谈判……该报记者Julien Bouissou就此指出,目前,中国已经与26个国家签署19项自贸协定,涉及35%的中国出口贸易。但文章指出,与中国签署协议并不意味着不会面对中国的愤怒,甚至是敌意。澳大利亚虽然也是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国,但中国不断对它出台制裁措施。而且,尽管中国签署了多项自贸协定,但并不准备开放中国经济。恰恰相反。欧盟安全研究院亚洲部负责人Alice Ekman指出,中共正加紧对经济的控制,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僵化与它在国际上宣示的开放自相矛盾。文章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不仅顶住了美国的政策,而且也面对欧盟得分。2020年前9个月,中欧贸易额达到4255亿欧元,而同期的欧美贸易总额只有4125亿欧元。文章特别介绍了欧盟内部围绕中欧投资协议谈判的意见分歧以及对中国是否遵守协议的怀疑,引述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所负责人Amrita Narlikar指出,签署这项中欧投资协定显示,欧盟更看重利益,而不是价值,更看重短期经济收益,而不是长远战略独立。文章引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ni Rodrik 的评论指出,中欧投资协定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的一个根本问题: 政治体制迥然不同的大国如何定位他们之间的战略与经济关系。欧盟以经济发展之名,选择与他的对手亲善,拒绝像美国那样,在战略利益与贸易利益间做出选择。
一带一路之后,是债务高墙
一带一路之后,可能是债务高墙。Julien Bouissou在另一篇文章中特别介绍许多贫穷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面对的债务陷阱,因为新冠病毒疫情严重削弱了许多国家的偿债能力。而由此而来的风险既是金融层面的,也是政治层面的。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解释说,一些国家债务违约有可能增加中国经常账目赤字,令那些在贫穷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的中国企业陷于困境。而中国的形象也可能受到影响,美国则可能从中受益。去年11月,中国加入了20国集团重组穷国债务的努力,但一家英国智库的研究员认为,中国重组对外债务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部分中国贷款并不在债务国的官方统计数字中显示,非洲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债务以提供石油或其它原材料作为担保,而且借贷谈判常常是在双边协定框架下的政治动作。中国正就近四分之一的对外债务重新谈判。但分析认为,从最近10年间的近130项债务重组谈判来看,无论是取消债务,还是以实物偿还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几年后,华尔街将不再有中国企业
比利时一家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Isabelle Feng的文章分析认为,特朗普在去年底签发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凸显美国朝野两大党在此问题上的一致共识,而该法案会对红色中国的全球雄心带来致命打击。作者预言,未来几年,华尔街将不再有中国企业,因为很难想象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极权体制会允许美国人对中国领土上的企业查帐。而与特朗普签署的涉及微信或抖音的其他“反华”政令不同,法院很难推翻这项法案,因为国防部提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文章认为,这项法案是特朗普留给其继任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其效果将会在未来四年中展现出来。
美国政策将减慢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
专注研究中国工业政策的Jian-François Dufour在他的文章中,梳理美国政府近年来为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雄心出台的政策,认为如今最有效的措施是体积只能以纳米计算的芯片。文章指出,半导体是中国各高科技领域项目的核心,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软肋。中国对半导体产品的消费量是其产出量的五倍。中国的技术落后好几代。生产集成电路需要掌握包含多种高科技的复杂的生产线。基础科技领域的追赶努力将影响所有项目的发展速度。美国的围堵措施虽然不会阻止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但却会减缓它的发展速度。
《世界报》也刊登文章,介绍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向未来的拜登政府传达的信息,认为中国低估了民主大国的韧性,高估了自己的大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