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路障”拆“门槛” 中国拟五年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路透北京2月1日 - 尽管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已经升至31位,但在市场准入、竞争、退出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监管与开放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如何清除“路障”、拆除“门槛”和“天花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循环,是中国真正发挥和强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中国周日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行动指南,方案从基础制度、要素市场、环境质量、市场开放、市场监管五个方面,提出51条具体举措,预计未来五年这些改革举措将竞相落地。不过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行动方案也更加强调“安全”。(行动方案要点摘录请见)
“这是中央从发展改革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指导今后五年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新华社周日援引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是一项基础性改革。”
他指出,要看到国内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仍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环境不够完善,市场内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市场监管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行动方案的形式推进,就是为了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可实施的具体行动,明确责任分工、行动路径、推进方式,以五年为一个行动周期,压茬动态调整,努力做到行动方案有行动、可行动、能行动,行动能落地、能见效。”负责人称。
中国政府网刊登的行动方案全文提出,要畅通市场循环,疏通政策堵点,打通流通大动脉,推进市场提质增效,“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此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就包括“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最新出台的行动方案可谓《建议》相关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如何理解“高标准”?发改委负责人指出,高标准的现代市场监管机制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前提。必须将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标准的要素市场体系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不足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短板。
高标准的市场开放不仅体现在国内外开放领域的持续扩大,更体现在开放深度的持续拓展。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深化竞争规则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制度型开放。
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是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严格的产权保护,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动力。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的前提条件。公平竞争是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负责人称,未来要建立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项行动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加强能促进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现代市场监管机制。
同时,强化示范引领,鼓励一些具有较好市场体系基础的地区,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