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T04:43:25Z

路透北京2月25日 - 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最新撰文称,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被认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在该领域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上亦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应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如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

中国央行主管杂志《中国金融》官方公众号周四发表其署名文章并建议,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要求金融机构合理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将环境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金融机构应及时披露资产组合的碳排放量和强度等。

“作为激励和约束,应提高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在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的权重,...促使金融机构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和风险拨备,”文章称,“相关措施可先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金融机构。”

文章谈到,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其中,物理风险是指发生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等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风险。

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由于大幅收紧碳排放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

“由于气候变化的演变、极端情况的出现、相关政策的变化等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气候变化与金融体系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文章称。

文章谈到,目前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仍处初级阶段,面临金融机构应对意识不强、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和挑战。

中国虽然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上亦面临较大挑战,具体而言,一是期一些地区煤电等高碳项目还在立项,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目前各方重点关注中小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等方面较突出的风险,对短期不一定暴露,但中长期会产生巨大破坏力的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认知远远不够,深度研究非常缺乏。

第三,气候变化相关风险防范的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信息获取和披露、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对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应对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文章建议,未来一方面要制定有较强约束力的碳减排规划,根据“30·60目标”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细化各行业、各地区的减排路径和能源转型目标,为准确评估、预测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将气候变化相关因素和绿色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抓紧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和工具,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央行近期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

参看详情,请点选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