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观察:缅甸事件或引导国际风向 - 曼谷专栏
缅甸军人发动政变后扣押了包括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在内的所有国家领导人。这一突兀举动引起国际社会舆论哗然,缅甸未来何去何从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夺权的缅甸军人下一步将如何收拾局面?现年76岁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领导力是否依旧?对比之下,东南亚媒体则更加关注缅甸内部矛盾爆发对亚洲地缘政治所产生的高度敏感性以及这一事件对国际风向究竟会造成多大的改变。
泰国通讯社报道,缅甸军人2月1日夺权后,掌握实权的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Min Aung Hlaing)下令成立缅甸国家行政委员会 (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 : SAC),紧急任命由军人和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16名联邦委员。截至2月5日为止,该委员会已经发布29项行政命令,任命22名新内阁部长和更改政府机关名称,包括将“总统府”更名为“国家行政院”,将“联合政府大厦”更名为“国家行政委员会办公室”。缅甸军人试图透过事实证明,该委员会(SAC)已经成为真正掌握缅甸最高权力的行政机关。
缅甸旧都仰光街头2月6日出现了抗议军人夺权的示威人群,大约3000名示威者中包括僧侣、社会活动人士以及大批年轻人,他们高举“反对军方独裁”的标志,呼吁立即释放昂山素季以及率先表态反对军人夺权的一群医护人员。这是缅甸2月1日发生军人政变后首次爆出大规模公众抗议,示威活动受到军队和警察的严格监控。缅甸当局当天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切断互联网以及电话通讯,并对缅甸民众宣称“解禁日期另行通知”。
在此之前,缅甸境内包括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和IG(Instagram)等所有社交网站已被全面禁用。根据使用翻墙软件的缅甸民众传播资讯透露,缅甸社会普遍对军人夺权感到震惊与愤慨,迫于高压统治,一些人以不定点集会敲打铁器发泄不满,一些人试图向国际社会寻求支持与援助,一些发表批评言论的媒体记者则遭到当局逮捕。与此同时,缅甸官方媒体出现了大量对民盟执政的负面评论,包括对昂山素季个人领导力的抨击。
无论如何,此次缅甸军人夺权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表示严重关切缅甸国内事态的发展。但该份声明中并未提及“军事政变”的字眼,引发人们对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运筹帷幄产生莫大遐想。
根据遭遇政变的缅甸前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NLD)证实,昂山素季当前被军方软禁,健康状况良好。据悉担任缅甸国务资政的昂山素季此前跟军方多次进行周旋,双方谈判破裂,昂山素季以及民盟领导的民选政府在新一届国会开幕当天(2月1日)遭遇政变,民盟重要成员随即陆续遭到拘捕。泰国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顾问苏奈(Sunai Phasuk)表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缅甸军人此次夺权实属意外,事后观察军人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均引用法律依据,说明军方对发动政变早有预谋和规划。缅甸当局扣押昂山素季的理由是“非法持有无线对讲机(Walkie-Talkie)”,相关法律规定该罪名的扣押日期最长到2月15日,届时将以何种理由进行拘押,军方必须提供新的说辞。昂山素季在缅甸民间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缅甸人民的“母亲”。
泰国法政大学缅甸问题研究员顿亚帕副教授(Dulyapak Preecharush)分析指出,这次缅甸军人夺权反映出此前在民盟治理下悄然发生的社会层级流动(Social Mobility)对军人政权形成了莫大压力,尽管军方在司法、政治、武装力量上拥有绝对优势,但军队显然意识到在民间的政治影响力趋向减弱,因此无法容忍民盟继续开展下一个五年的执政工作。尽管这种做法势必造成政府意志与民间意识产生更大的落差。然而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与缅甸的政治体制都带有“军人实权+民主选举”的显著特色,国家武装力量和主要行政部门均由军队掌控实权,导致无法落实真正的“民主政治”,更何况这种薄弱的民主体制丝毫不具备任何自我修复能力。因此,缅甸军人何时还政于民仍是一个未知数。
泰国媒体评论人士将此次缅甸军人夺权放在世界格局演变中进行观察并且得出“时间点较为敏感”的结论。时值美国总统换届后全球关注白宫亚太政策,新晋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周发表首个外交政策讲话时提及“美中是最严峻的竞争者”,但华盛顿愿意在符合美国利益的前提下保持跟中国的合作。
拜登发表对外政策讲话时还提及近期发生内乱的俄罗斯和缅甸,言称这是其上任后即将面对和解决的“两个危机”。白宫发言人事后进一步表示,美国正在联合全球范围内的战略盟友,调动所有力量对东南亚国家的军人独裁进行施压和制裁。分析意见认为缅甸作为中国的近邻,若以“美国利益”眼光进行衡量的话,势必跟“北京利益”存在诸多不符合。中国当前正在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地区发展战略,这需要所有地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作为大前提,尽管北京当局始终对美国传达“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声音,但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取向,英国和美国针对此次缅甸变局所展现的态度是否跟北京产生新的分歧,各方正在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