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7日電)前中國工信部長、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今天指出,中國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仍受限於體制和人才等原因,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要30年。

苗圩今天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全國政協13次4次會議第2次全體會議中,作上述發言。

中國近年強調要發展成「製造強國」,首個10年綱領,就是2015年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但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任內啟動的「301條款」調查,指控「中國製造2025」涉及強迫美國企業技術轉移、竊取智慧財產權,和補貼中企等。

中國雖嚴詞否認,但「中國製造2025」已不見於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華爾街日報曾報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起草「十四五」規劃,以取代「中國製造2025」。而今年中國全國人大審議的「十四五」規劃,也聚焦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苗圩在發言中提到,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目前的重大戰略任務。而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4級梯隊中,處於第3梯隊,「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他說,中國製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未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仍弱,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掉鏈子」的風險明顯增多,且製造業占國民生產毛額(GDP)比重下降過快、過早,不僅拖累經濟成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和削弱中國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底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針對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苗圩從觀念、體制和人才等方面提建議。

在觀念上,苗圩說,社會忽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且「服務業代替製造業」拉動經濟成長的觀點有一定的市場,這嚴重困擾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路透社報導,2020年中國的製造業占GDP比重略高於1/4,為2012年來最低。

他認為,應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保護中國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在體制方面,苗圩認為,限制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市場化改革不到位」,例如企業公平競爭的機制還不健全,存在隱性的市場准入機制;要素價格市場化的形成機制也不完善;企業稅費重,和金融對製造業支持力度不夠等。

他也認為,科技創新體制的機制不健全,讓中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不強。應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技、產業部門的協同。

在人才方面,苗圩認為,中國缺乏新興產業、跨學科尖端領域人才,創新型、高技能的人才佔比偏低。他主張,應培養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人才;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華人科學家為中國科技創新服務。(編輯:邱國強)11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