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新疆棉引發抵制 專家:中國損失大且難持久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27日電)熟悉產業的專家說,歐美國家禁新疆棉會對中國紡織業造成極大衝擊,當前由中國官方發起的抵制聲浪預計難以持久。
中國社群平台上,一篇寫於1月17日的文章「制裁棉花的背後:全球供應鏈上那些隱藏的秘密」點出西方禁用新疆棉花的嚴重性。隨著中共組織「共青團中央」3月24日突然在微博上嚴詞批評歐美服裝品牌H&M並引發抵制潮,這篇原本沒太多人關注的文章也被熱傳。
這篇文章作者筆名「安梁」,是熟悉中國工廠生產、勞工權益方面的非政府組織專家,他告訴中央社記者,紡織服裝產業是中國重要的優勢產業,如果歐美日等國家都不用新疆棉、不下訂單給中國的工廠,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將出現供過於求,政府也將不再補貼,從棉花種植開始就會大幅萎縮,造成關廠失業。
人民日報26日刊文指出「新疆棉花:中國自己還不夠用」,指新疆棉占中國產量的87%、占國內消費的67% ,為滿足國內需求,中國每年還需進口200萬噸左右的棉花,言下之意是不怕國外制裁。安梁認為這個說法是一種混淆。
他說:「關鍵是你(中國廠商)無法證明出口或提供給外商的布料沒有用新疆棉」。由於中國工廠生產與採購作業不夠透明等因素,要提出布料不含新疆棉的證明很困難。
他舉例,總部設在香港的大型棉紡織企業溢達集團現在就為此問題很頭痛。這家跨國公司在包含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設有生產基地,銷售客戶則包括美、歐、中、日。
這場風波去年就已展開,一些服裝企業聲明關注新疆少數民族遭強迫勞動、強調不採購當地產品及原料,背後其實是為了符合美國政府的相關規定。
2020年7月1日,美國政府發布「新疆供應鏈商業諮詢公告」,警告企業不能讓供應鏈與該地區「侵犯人權」實體發生聯繫。
同年12月3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宣布禁止從新疆進口棉花及棉織品,並要求美國所有入境口岸扣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的棉花產品和任何類似產品,只有在進口商能夠提供證據證明在生產過程中沒有使用「強制勞動」,被扣留貨物才會被放行。
繼美國之後,歐盟海關也做出類似決定。
安梁的文章指出,相關法令一出,為了避免相關損失或巨大麻煩,英國大型服裝品牌瑪莎百貨公司(Marks & Spencer)1月上旬宣布停止與涉新疆棉花的供應商合作,「有更多的服裝品牌則是悄無聲息地撤離了中國」。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製造和批發零售兩個領域有121萬家法人企業,直接從業人員多達1563.6萬人,2018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人民幣12.7兆元(約新台幣54.6兆元),是僅次於電子資訊產業的第二大產業部門。如果把個體工商戶和棉農算入,紡織服裝業直接雇員估計為2500萬人。
3月22日,美國聯合歐盟、加拿大和英國就新疆問題進一步制裁中國的官員和公司;24日,中國對歐美品牌的抵制潮開始。中港台藝人紛紛為了新疆棉議題站隊表態,中國外交部擺出強硬姿態稱這些在中國賺錢的外企不該「吃飯砸碗」,但現實情況可能無法讓中國強硬太久。
立場向來鷹派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25日的發文已可看出端倪。即使言詞機巧,他卻務實的表示:「新疆到底有無『強迫勞動』...我們完全可以證明給全世界看。...西方服裝巨頭很多在華盛頓的壓力下曾表示與新疆棉花切割,...爭取扭轉它們的態度,包括促使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重新定義新疆棉花,又成了我們打贏這場鬥爭的現實抓手。」
安梁說,當前中國網友對西方服飾品牌的抵制潮過幾天可能會降溫,官方或許有意藉此讓外企回頭給自己國家的政府施壓,但棉花出口的問題最終要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較透明的展示,確認新疆沒有強迫勞動問題才能解決,「但是誰去展示、誰去證明,現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他說,總部設在瑞士的非營利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過去負責這個角色,但是BCI去年10月在官網發布聲明,表示由於在新疆越來越難進行相關調查,BCI決定暫停新疆良好棉花認證。
安梁警告,如果不認真化解「由於政治和意識形態衝突而帶來的產業風險」,隨著國際訂單的流失,中國約1/2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和1/4的紡織服裝製造企業可能在未來2到3年內面臨沒有訂單的困境。而且由於紡織服裝是一個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替代性很強,歐美日訂單一旦離開中國,可能就很難再回來了。(編輯:吳柏緯)1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