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國官媒央視於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直播的晚會,都讓民眾引頸期盼,想看是哪些企業又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圖為2021年央視「315」晚會的直播畫面。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攝 10年3月31日
每年中國官媒央視於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直播的晚會,都讓民眾引頸期盼,想看是哪些企業又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圖為2021年央視「315」晚會的直播畫面。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攝 10年3月31日
中央社駐上海特派員沈朋達/3月31日

3月15日晚上8點,官媒央視直播了一檔特別節目,4名主持人緩緩步下絢爛的舞台階梯,背後是一座高聳的「315」金色立牌。從他們身上禮服和西裝,可看出大家對這場盛會的重視。

這不是中共建黨百年的活動,更不是春節聯歡晚會,而是央視辦了30年、一年一度的「315」晚會。

3月15日是什麼日子?面對這個問題,多數台灣人可能答不出來。但在中國,「315」是家喻戶曉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這一天,消費者總引頸期盼,等著看央視又曝光了哪些企業侵犯消費者權益,各地的監管部門也紛紛加班,準備調查那些被狙擊的企業。

今年晚會一結束,北京、廣州等地的監管部門就立刻登門調查上榜企業。企業也沒有過多的辯駁,幾乎都選在第一時間發出聲明,向公眾道歉。

「對企業來說,『315』還是有一定嚇阻力」,從事自媒體行業的Sarah對中央社記者說。她任職的自媒體公司專門報導育兒資訊,315前夕,她觀察到一些有消費糾紛的兒童線上培訓公司,都紛紛暫停推送廣告,深怕在這股維權風潮下,惹上無妄之災。

除了嚇阻企業,從事新聞工作的Cathy也觀察到,「315」晚會具有風向球作用,觀察上榜的企業,人們可窺見哪些領域接下來將被政府重點整治。

今年上榜的10項案例中,有3項都和隱私權有關,分別是人臉識別監視器、人力銀行流出用戶個資和手機app獲取大量個資等,而中國政府近期也都曾發聲關注這些問題。

那麼,對一般民眾而言,「315」晚會又代表了什麼?

「像嘉年華會吧,一年一度的」從事文化工作的Carl這麼說,「每年大家都關注這一天,好像其他364天都沒有消費糾紛一樣」。

為了搜集證據,央視記者往往花長時間臥底在問題企業中。網上有段影片,是一名記者講述自己臥底二手車行期間,一不小心太努力,直接升任車行二號人物的故事,製作單位還一度擔心他「叛逃」。

不過Carl認為:「證據搜集到後,明明可以趕快曝光,趕快解決,但最後都留到315這天,好像有點本末倒置。」

他也指出,今年大家關注瀏覽器上的「誤導性醫療廣告」問題,其實早在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中就已經爆出;手機app盜取個資的問題,也已出現在去年的晚會中。

Carl反問:「同樣的問題一直沒解決,是不是說明『315』的實際效用是有限的?」

如果說「315」晚會是中國官方由上而下的消費維權行動,那它頗具中國研究學界所談的「運動式治理」特色。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周雪光指,「運動式治理」的特點在於暫停官僚體制原有的常規運作,改以由上而下、政治動員的方式調動資源,達成某一特定任務。

中共歷史中的「大躍進」、「文革」,都被認為是「運動式治理」的典型。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雖少再有強烈政治性的社會動員,但每當發生公安意外,官方發起的「安全生產專項整頓」以及網信辦屢屢對網路空間進行的「專項整治」,都仍有濃厚的「運動式治理」特色。

回到央視「315」晚會,這個節目的初衷,無非是想藉央視的權威對違規企業施壓,並以超強傳播能力,喚起社會的消費維權意識。

但晚會辦了30年後,似乎所有人都掌握一套標準流程:企業立刻道歉、地方政府立刻調查表態。而待315熱潮一過,許多問題又再故態復萌,消費者權益依舊沒有保障。

就如同新華社評論所說的:「如果道歉能解決問題,還要法律做什麼?」

相比於一年一度喧囂歡騰的嘉年華維權,對一般中國民眾而言,一年365天樸實無華的監管執法,恐怕才真能確保消費者權益不受侵害。(編輯:周慧盈)1100331

2021年中國官媒央視「315」晚會披露,許多商家在未告知顧客的情況下,採用能收集人臉識別訊息的監視器。中國平價日用品店「名創優品」在江蘇的門市,被指控採用其中一款遭晚會披露的「萬店掌」監視器。圖為上海一間名創優品門市。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攝 110年3月31日
2021年中國官媒央視「315」晚會披露,許多商家在未告知顧客的情況下,採用能收集人臉識別訊息的監視器。中國平價日用品店「名創優品」在江蘇的門市,被指控採用其中一款遭晚會披露的「萬店掌」監視器。圖為上海一間名創優品門市。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攝 11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