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021 - 20:32

亚洲最先遭到新冠疫情冲击,也率先从疫情中复苏。疫情暴发一周年之际,亚洲地区是否已经完全恢复?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次疫情将产生长期的影响。 做出明确判断还为时过早。此次疫情加剧了既已存在的长期问题:生产率增长减缓,债务增加,人口老龄化,不平等加剧以及管理气候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李昌镛和主任助理 Katsiaryna Svirydzenka 撰文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的一份新研究报告探讨了亚洲地区如何应对这些多重挑战。

新冠疫情风暴,摧毁了就业,加剧了贫困和不平等,并造成了公共和私人债务问题——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动荡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给经济留下持久的创伤效应。

疫情暴发之后,许多国家不得不应对沉重的公共和私人债务负担。对于其中一些国家,这种负担可能过大而难以承受。对于小型国家,主权债务是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特别关注收入调动、公共财政和债务管理。这些国家需要多边合作伙伴的支持,同时需要债务减免,以获得一些喘息空间。

在大型新兴市场,主要问题可能是私人债务处于空前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来偿还债务。这些企业正在靠政府支持维持生存,但一旦这种支持取消,且如果没有其他干预措施,那么可能出现企业大量破产的情况。这种脆弱性在亚洲可能尤为显著。在复苏过程中,如果全球金融市场环境收紧,资本将出现外流,企业部门将承受更大压力。

为解决这一脆弱性问题,各国需要加强私人债务处置框架,确保能够获得充足的融资,并为利用风险资本提供便利,以促进资源重新配置到正在增长的部门。

为减少冲击影响,多数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更多地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来缓解银行和借款人受到的压力。

尽管有必要,但这些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风险,且实施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减少扭曲,并制定明确的非常规措施退出战略。

为防止产生长期的经济“创伤”,亚洲需要加快经济改革,以促进生产率增长和投资,允许资源跨部门实现充分的重新配置,并为受转型影响的工人提供支持。一揽子措施可以包括:针对性明确的录用补贴和职工再培训计划;基础设施升级;简化业务流程;以及减轻监管和税收负担。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广泛地推动社会保障改革,将劳动者纳入正式的保障体系,同时通过定向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向脆弱群体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亚洲更美好的未来。资源从能源密集型部门(如航空和运输)重新配置到生产率更高、更加清洁的部门,为后者提供了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精心设计的碳税方案,配套的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支持资本的重新配置和劳动力的技能再培训。

这将有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因为亚太地区很多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国家。此外,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将得到改善,就业形势将好转,并且更多的资源将用于满足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和公司部门的改革有助于减轻疫情的影响,并解决该地区既有的长期问题。亚洲必须保持灵活和创新,以可持续、更绿色、更公平的方式走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