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如何在美中之间找到平衡和战略自主 - 国际纵横
国际地缘政治犹如一盘棋,美国总统换届是重新布局的机会,在新的局面中,美中关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轴,特朗普时代留下的一些遗产继续生效,美中阿拉斯加战略会晤成对呛自然无助于两国关系解冻,与此同时,美国加强与亚太及欧洲等盟友的互动合作,采取了合纵连横对抗中国的策略,在这一新的局势中,欧洲的地位显得特别关键和重要,欧洲能否及如何在美中之间保持平衡引发很多思考和讨论。
美国总统拜登星期四(3月25日)举行了上任以来的首场记者会。在历时一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拜登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阐述了他对于美中关系的看法。他在讲话中表示,他将阻止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誓言要加大投资,确保美国在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中获胜。
拜登要联合欧洲对付中国
拜登也表示,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要求中国必须遵守国际规范,公平竞争。美国会继续在新疆、香港等议题发声,也会针对南海、台湾等议题向中国问责。
至于如何做,拜登提出了几条路线,其中就包括美国将与盟友合作,让中国为其在台湾、香港、南海的行为和对待维吾尔少数民族的方式负责,并敦促中国遵守公平贸易的国际规则。
很明显,拜登政府在联合盟友对付中国并非说说而已,他的执政团队从上周开始就展开积极地行动,在阿拉斯加与杨洁篪与王毅进行战略性对话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次出访选择了去见东亚的盟友——日本和韩国,展示对亚洲的高度重视。拜登也几乎同时与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首脑展开了高级别会谈,发表共同声明,强调了与印太盟友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当然都不是偶然的,美国与盟友结盟的步伐正一步步迈出。
随后,在阿拉斯加,布林肯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与杨洁篪唇枪舌战,布林肯又马不停蹄飞到了欧洲,与北约和欧盟高层会晤。
欧洲迈出一步 与美国同时制裁中国官员
就在布林肯到来的这一天,上周一,美国、欧盟、英国与加拿大以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这是拜登上任以来西方国家首度针对北京采取这类协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英国和欧盟自89 六四天安门事件后,首次对中国的制裁。
分析普遍认为这次协同做法显然是美国透过外交努力、联合盟邦对中国采取一致行动的初步成果。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有待进一步演变,联合盟友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美国政府高级官员曾表示,他们每天都在就中国相关问题和欧洲各国政府联系,他们称之为“欧洲路演”。
布林肯在欧洲直接指出,美国与英国、加拿大与欧盟盟友共同采取行动,“这些作为彰显我们持续致力透过多边合作,促进各界对人权的尊重,并揭示犯下这些暴行的中国政府与中共人员面貌。”
实际上,欧盟英国态度的变化最令人震惊,因为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由于他不断在北约预算和关税问题上与欧盟产生分歧,导致欧美关系疏远,欧盟甚至不顾美国的反对在去年年底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议,被认为是中国的一大胜利,但拜登上台让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欧洲和美国关系回暖,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刚结束对北约及布鲁塞尔的访问,拜登本人也于上周四通过视频加入欧盟峰会,这是否意味着欧美有希望恢复之前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 法国学者对这一问题态度都十分谨慎, 但他们一致认为,中国问题让欧美越走越近。
美欧因中国而接近
法国智库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彭达兹先生在接受法广访问时就分析指出:“现在很难说是否到了讨论跨大西洋联盟的阶段,但很清楚的是,拜登政府和盟友已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协调关系。除了欧洲外,在美中阿拉斯加会谈前在亚洲与盟友的互动也非常清楚地体现了出来,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欧洲实施的适得其反的政策也推动和加快了欧美的接近。但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能够促成共同阵线对抗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议题?我并不这样认为,欧洲一直强调希望战略自主,也就是说,在中美之间,欧洲虽然不抱持中立的立场,但也不会选边。但如果就目前的形势看,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能达成共识的话题将越来越多,这一点,当然是会让中国政府担心的。”
中国已成为跨大西洋关系的调整变量,这是法国智库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IRIS的副所长希尔维-马特利(Sylvie Matelly)提出的观点。
欧洲人须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命运
希尔维-马特利认为,拜登当选后,很多人在观望美国新政府在未来四年和欧洲之间关系的性质。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担任总统期间,欧美这对历史上的战略盟友之间的关系确实被削弱了,即使还未达到非常明显的冷却状态。特朗普总统甚至对那些利用和美国做贸易来积累巨额贸易顺差,同时又让美国人为欧洲的安全买单的国家拒绝使用“盟国”一词。这种态度不仅让欧洲人感到恼火,同时也敦促他们更多地考虑其战略自主权,以便更好地保护其自身的战略利益。实际上,特朗普总统的粗暴手法大大削弱了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对美国的信心,同时增强了欧洲人更好地承担自己命运的意愿。
但是,所谓“更正常”的总统拜登执政还是重启了关于这种跨大西洋关系的辩论,并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欧洲主权问题。2020年12月,当时是基民盟主席兼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在接受美国政« 政客 »(Politico)网站的一次采访中说,“必须终止欧洲战略自治的幻想。欧洲人将无法取代美国作为其安全保证者所起的关键作用。“ 然而,自那以后,尽管美国总统换了,但关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主权演变的辩论在德国比在欧洲其他地方更为活跃。大多数欧洲国家虽然希望缓和跨大西洋的关系,或因此可能会加强跨大西洋的关系,但如今在面对一个已经变得多元的世界中,他们并不总是同意和分享美国的观点,也了解到这种关系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就构成了一个可研究的案例,将成为未来跨大西洋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分析认为,实际上,就国际关系而言,有三种关系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共存:1)包括会导致各种冲突,包括军事冲突和正面对立;2)通过寻求协议,伙伴关系或折衷的合作与对话;3)冷漠或中立。
美中脱钩成本代价高
在今天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国和欧盟的强大经济实力不能因各种客观原因而保持冷漠。中国确实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全球化,以至于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可以与核反应堆的核心相提并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以无与伦比的价格提供产品甚至技术解决方案的世界工厂,它在几乎所有工业价值链中都占据着核心和至关重要的位置。中国几乎占世界制造业生产的30%,相比之下,美国比例为17%,德国仅占6%。
这一现实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新冠大流行让它更加凸显了。 此外,美国要实现的脱钩成本高昂且需要时间。 凭借其出口收入,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金融能力,它是世界上第三大金融体,至少有四家具有系统性的国有大银行。这也是中国实力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者认为,拜登(Joe Biden)可能意识到了这些限制,但是公众舆论长期以来一直对这个仍然由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保持警惕。因此,至少在短期内,拜登不能结束贸易战并消除前任政府设置的障碍,否则对某些美国公民而言,这是犹豫或软弱无力的表现。即使拜登在中期寻求与中国更和平的相处方式,他的行动也将始终受到限制。但是,拜登政府与上一届政府之间应该有一个区别,这就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盟国。实际上,这位美国总统已经多次重申了这一点,他希望与他的欧洲伙伴恢复和平关系。而且,这样做时,他可能会要求他们帮助他对抗中国的崛起。
欧洲需加强其主权和自治 但立场摇摆
因此,在美国方面,态度似乎更外交化,但目标和利益保持不变:拜登希望永久削弱中国,以防止其成为世界霸主。 同时,毫无疑问,新任美国总统还试图减少对扩大美国赤字的贸易伙伴的依赖。 在这方面,欧盟实际上紧跟中国之后,它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20年也达到1390亿欧元(美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100亿欧元)。 正是在这一点上,跨大西洋关系的所有困难就很明显:在维护良好关系的同时捍卫我们各自的利益,对欧洲人而言,可以归结为加强其主权和自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对华战略是关键要素。中国是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公司进行外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欧盟主张在这一方面的立场要比美国的立场更为温和。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19年3月发布的中欧战略展望中解释说,中国是“谈判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的利益不是通过与美国立场保持一致来进行对抗,而更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定义自治政策。这就是欧盟正在努力通过优先考虑多边主义,更好的互惠,同时强调人权问题和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共同利益而做到的。例如,作为欧中投资协议的一部分,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以回应民间社会对维吾尔族问题的关注,但这个问题上因中国否认使用强迫劳动这一事实而影响受限。
欧盟立场摇摆,在许多问题上都接近美国,同时渴望与中国合作,因此它更愿意与后者进行谈判。
希尔维-马特利最后指出,在某些问题上,欧洲人还需要中国,比如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欧洲依赖于中国供应的稀土或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成分。因此,对华态度如何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为了防止欧洲成为两者争夺的战场,欧洲相对于这两个大国的强大定位可能仍然是最好的保证。对于欧洲委员会而言,打造一条主权和自主之路是定位其地缘政治野心并捍卫成员国利益的最佳途径。拜登的美国申明他们想与多边主义重新建立联系,因此欧洲人必须基于这一理由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建立跨大西洋关系。
实际上,美国非常清楚欧洲的战略和疑虑,布林肯3月24号在北约演讲时就表明,美国并不需要欧洲选边站。他说,中国对西方构成挑战,但美国不会强迫任何人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选边站。布林肯还称,各国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