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25日電)台灣水情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挑戰,旱象讓水庫快見底。儘管中南部上週降下一些雨水卻無助解渴,天不降甘霖,只能自己找水。全台開鑿抗旱水井,成為當下應急的救命水。

去年是台灣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來襲,依據水利署資料,109年6月到今年2月,西部水庫集水區平均降雨量為752毫米,相較於歷史平均值1778毫米,少了1000毫米,創下最低紀錄。新竹寶山第二水庫、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德基水庫、曾文水庫等,蓄水率都跌破1成。

經濟部今年3月緊急提出抗旱2.0措施,砸下新台幣25億元啟動找水計畫,包括強化區域調度、開挖水井、台中緊急海淡廠以及建築工地地下水利用等,想方設法找出水源解渴。

由於旱象嚴峻,水井成為快速上陣彈性調整的對策。政府規劃在新竹、苗栗、台中與高雄等4地開挖,預計將新增190口井,其中光是台中占比就高達一半。

肩負鑽井任務的中油鑽探團隊成員形容,「現在鑽水井變得很搶手,地方政府忙著找業者到處去鑽井」。

目前全台共有3大體系負責鑽井,其中兩個體系是水利署結合台水體系以及地方政府,但兩者挖的是100公尺以內的淺井;第三個體系則是經濟部指派中油負責鑽探350公尺深井。

鑽井任務相當艱鉅,中央社團隊深入中油鑽井工地採訪,鑽井設備高聳佇立卻停機,詢問之下才知道,液壓馬達壞掉搶修當中,這群鑽探專家,過往是鑽鑿逾1000公尺的油氣井,如今要鑽350公尺水井,意外碰上地質結構是礫石層的大難題。

礫石層雖然難挖,但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以專業角度分析,挖水井最佳地質就是礫石層,容易挖到水又不易地層下陷。

他說,礫石層的石頭顆粒大小不一,當抽走地下水時,石頭還是會層層堆疊,就不會發生地層下陷,若是遇到粘土層顆粒細緻,一旦水被抽走,壓密後不再有空隙,整塊地層就會往下沉。

此外,水能在石頭孔隙流動,會讓礫石層含水量豐富,挖下去有水的機率相當高。

水利署地質資料顯示,中部地區、桃園龍潭、楊梅及新竹湖口地層組成多為礫石層,這些地區大部分能挖水井。

雖然容易挖到水,對鑽井團隊卻是挑戰,中油鑽探工程處副處長陳裕國說,因為有石頭,當鑽頭往下挖會產生跳動,有時候震動過大,衝擊往上遞延造成機器故障機率也會變高。

陳裕國表示,一般碰到的地質結構,礫石層約20公尺深,要突破20公尺不會太困難,但台中礫石層卻是400公尺深。雖然鑽探難度大,陳裕國仍率領團隊24小時不間斷鑽井,希望舒緩求水若渴的大台中地區旱象。

王藝峰說,現階段苗栗、台中(含北彰化)地區水情最危急,確定會在台中開挖96口水井,預期5月完成,屆時96口井每天將供11.5萬噸用水,30天就有345萬噸水量,約占供應大台中地區2大水庫德基與鯉魚潭合計蓄水量的24%。

值得一提的是,96口井當中有3口,為中油鑿井團隊協助開挖,王藝峰攤開地層剖面圖直指中油負責的3口深井,其含水量豐厚,預期每口井可日供5000噸水、3口共1.5萬噸水源。

苗栗也規劃10口井,估計可供應1萬噸水,另外,水利署將在新竹增挖22口抗旱水井,以補充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日漸下降的蓄水量,預期可日增1.2萬噸水源。

同時,水利署與高雄市政府攜手鑿62口井,同樣力拚5月完成,屆時每日可增加12.6萬噸水源。

外界好奇,到底挖水井是否有用,以新竹為例,3月當地有17口抗旱水井,每天可供3萬噸水,截至4月24 日止,已供水逾650萬噸,目前新竹水庫總蓄水量為250 萬噸水,僅較3月初的488萬噸減少238萬噸,以新竹日用54萬噸水來說,若無水井,新竹水庫已空,新竹早已無水可用。

全台既有160口併入自來水系統,日供34萬噸水,若加計新增的190口井提供26萬噸水量,新井加舊井總計有60萬噸水量。

60萬噸水量,看似不多,但如果對照台灣一天用水量約1060萬噸,水井貢獻5%,仍是不無小補;半世紀以來的大旱象,全台動員力拚供水到5月底,等待梅雨季到來的同時,水井小兵將持續發揮戰力。(編輯:潘羿菁)1100425

台灣水情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挑戰,全台開鑿抗旱水井,成為當下應急的救命水。(中央社製圖)
台灣水情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挑戰,全台開鑿抗旱水井,成為當下應急的救命水。(中央社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