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美华人如何看中国的外交政策
2021-04-01T10:36:24.459Z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我采访在美国的华人如何看待中国这种更为激进的战狼式外交时,海外华人对此却褒贬不一。赞同这种政策的以刚来美国不久的第一代移民,在大学里修读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生居多。其中在南加大读硕士的张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辛丑条约和阿拉斯加会谈的对比图,他兴奋地表示,一百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让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形象,但现在的中国却让世界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如果别人对中国制裁,中国会用更加强硬的方式回击。
“实在是太燃了,”他激动地说,还说准备在淘宝上购买印有阿拉斯加会谈上杨洁篪所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周边产品,运到美国来,穿去上课。这句话在中国受到官媒和网络上的爱国青年的追捧,张同学在中国大陆的同学有好几位已经穿上了印有这句话的衣服。
最近正准备抽H1-B签证(编者注:H-1B签证是美国签发给在该国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人士的签证,属于非移民签证,是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的Cindy Wu则对中国的咄咄逼人表示了担忧,她更多的考量是美国方面会做出怎样的报复举动。阿拉斯加会谈刚过,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便前往欧洲进行访问,之后相比还会有更多措施的出台。“不知道会不会再颁布限制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美国,或者限制中国人在美国拿工作签证,或者工作签证转移民绿卡的政策了。”Cindy担忧地说。她说,特朗普在任的四年里,作为中国留学生的她过得非常提心吊胆,她也听说有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拿不到签证,或者拿到了签证却在海关拦下不能入境,或者在离境的时候被FBI检查电脑和随身电子用品。在特朗普不断指责“中国病毒”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校园里也低人一等。现在,拜登屡屡为针对华裔的仇恨发声,她也对中美关系的缓和,包括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更了解和理解对方抱有希望。但现在,中美关系并没有日趋缓和,她对日后是否留下来长居美国也产生了怀疑。
相关图集:中美关系中的摩擦点
已经移民美国21年,在这里成家立业的王媛想得则更远些。王媛最近参与了好几个为亚裔争取权利的群组,有组织游行,有设计标语牌,也有参加一些关于移民问题的网络讨论会。她想到的则是中国人一股脑儿近乎疯狂地“抵制”,会让在海外的华人的处境越来越难——不仅仅是签证和移民政策上的困难,而是实实在在的人身安全上的威胁。
“我有非常关心国际政治的美国朋友问我,中国人支持棉花,为什么不支持失去自由的维吾尔族人,我无言以对,”王媛有些纠结地说,“我看到微博上一些要求新疆人在旅游,住酒店,租房方面不再被特殊对待的帖子很快就被删除了,我自己也非常无语。”她认为,中国政府在新冠疫情早期的瞒报,和在新疆人权问题上的所作所为,让不少美国人都对中国感到反感,而也有一部分美国人,因为不认同中国政府的价值观,或者对中国政府的一些言论感到不安和恐惧,最后把这些情绪转嫁到无辜的中国移民,甚至亚洲移民身上。
“我不只是说这些人在言语上歧视亚裔,或者去攻击亚裔的行为是合理的人,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中国的行为会让很多美国人反感,然后他们中那些不理智的会发泄到亚裔身上,我身边已经有好几个人走在路上被吐口水,被踢行李箱,或者被人冲上来扯掉口罩了。”她有些忧心地说。
王媛也提到了在组织游行的群里面,参与者的政治立场也是截然不同。有完全支持中国的小粉红,也有凡是中国的都要反对的恨国党,有坚定的川粉,也有支持拜登的。群里面在讨论游行的口号,标语,诉求和方式的时候,也总是因为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而陷入长久的争执,然后就有人退群,有人私下单独行动,导致游行很难成大气候。
从被采访者不同的态度也能看出来,海外华人因为自身诉求的不同,对中国政府的战狼外交,也有各自不同的认识,相信他们也很难达成共识。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