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T02:49:35Z

路透北京4月9日 -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0.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

2021年2月8日,湖北武汉,市民在一处菜市场买菜。REUTERS/Aly Song

统计局并公布,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4%,远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5%,并创下2018年7月以来最高,当时为4.6%。

3月CPI环比下降0.5%,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0.4%,PPI环比上涨1.6%。中国3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3%,上月为持平。

分析人士指出,PPI的超预期主要来自于中国碳中和的推进与环保限产导致钢铁产业链价格坚挺。预计CPI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比较温和的水平,货币政策全面收紧的可能性不大,更多还是结构性的调整。

3月详细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路透调查中值为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4%(路透调查中值为3.5%)

--CPI环比下降0.5%(路透调查中值为-0.4%),PPI环比涨1.6%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

--3月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3%,上月为持平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中泰金融国际有限公司研究部高级副总裁 纪春华:

3月CPI在连续负增长之后,首次出现转正,主要由于去年低基数及油价因素带动。而猪肉价格下降继续拖累CPI复苏。虽然春节后食品价格持续下降,但预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然能够带动4月CPI保持在同比扩张区间。

PPI方面,3月PPI高于预期及前值,主要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所带动。美国上月的非农数据大幅超预期,另外,拜登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落地,以及目前正在推动的基建计划,将再次提高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进一步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动PPI价格的加速回升。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3月消费价格季节回落幅度低于正常值,导致CPI同比略高于市场预期,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将会因此进一步增强;工业品价格涨幅也超出市场预期,表明货币大放水对金融属性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已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

通胀虽然开始逐渐呈现,但不会持续,原因是经济低迷下通胀并不存在基础,但资产商品的价格将会高企,未来价格结构分化将会持续,整体而言,通胀的形势趋于复杂,波动性将上升。

货币政策稳中偏紧态势将更趋明显,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性也将上升,分化延续,动态选择核心资产将是投资者的应对选择。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通胀数据主要反映出制造业表现的比服务业还有其它行业更好一些,CPI其实还是比较温和,尤其核心通胀也比较温和。目前来看输入性通胀是一种结构的,就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如化工等领域面临比较明显的原材料涨价压力。

参照近几年CPI和PPI表现,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传导性,PPI表现得非常有周期性,但CPI走的非常稳。目前这种判断大概率还是成立的,也就是说CPI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比较温和的水平。理论上来说,这不应该对货币政策产生一个特别大的全面紧缩的压力。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全面收紧不太可能,更多还是结构性的调整,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是比较清晰的。但基建领域会不会因此面临压力,目前来说比较不确定。

--英大证券宏观研究员 胡研宏:

CPI基本符合预期。其中,食品烟酒预计后面会继续走强,生猪存栏有所恢复但速度仍然不够,进口猪肉价格也开始大幅上升,而其他耐用品类商品的价格也因为产能有所上扬。

PPI主要是原油,石油化工,钢铁行业的供需旺盛导致的价格坚挺,其中原油与2020年的疫情冲击基数过低有较大关系;医药工业同比预计相对旺盛,这与2020年的疫情防控下的医疗需求别抑制也有巨大关系。超预期主要来自于碳中和的推进与环保限产导致钢铁产业链价格坚挺。

相关背景: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与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表示,今年情况特殊,分析经济不仅要看同比还要看环比,从环比看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6%以上,实际运行中可能会高一些。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央行一季度例会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加快扩张步伐,分别升至三个月和四个月高位。其中3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9.4,是12个月来的新高,出厂价格涨幅慢一些,上涨1.3个点至59.8。

财新PMI数据显示,制造业、服务业成本端和收费端价格指数已升数月,通胀压力不断凸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