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全球疫情阴霾渐淡中国外贸持续高增 未来还能否一枝独秀?
采写 路透中文部;撰写 宿泱韫
路透北京4月13日 - 在海外经济回暖、商品价格攀升背景下,中国3月外贸延续高增态势,进出口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进口增速更是创下逾四年新高。分析人士多预计,随着内外需进一步改善,未来几月中国外贸高景气度仍将延续。
不过,去年基数逐步抬高、海外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恢复、疫苗推广下抗疫需求减少,都可能加剧出口增长不确定性,而进口可能在强内需和高价格下继续坚挺,从而缩窄顺差,中国外贸能否“一枝独秀”存疑。
“在全球需求扩张、境外供应链恢复尚待时日、抗疫物资仍有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出口年内仍有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表示,去年和今年两年3月平均出口增速为10.3%,处于2017年以来的相对高点,但已较1-2月有明显回落。
他并指出,从过去经验看,只要出口表现较好,一般宏观经济总体不会太差。因此,尽管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但经济出现滞胀的概率不大。
中国海关总署周二公布,3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0.6%,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5.5%;3月进口同比增长38.1%,远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3.3%,并创下2017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
中国3月贸易顺差为138亿美元,远低于路透预估中值的顺差520.5亿美元,为2020年2月以来最小。一季度,中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49%,进口增28%,贸易顺差1,163.5亿美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指出,外贸数据良好应该是意料中的,一方面中国疫情控制得比较好,在海外仍受疫情困扰时,中国的防疫物资和疫苗产能扩大都对出口形成支撑,同时国内经济的恢复也使得进口回暖,“估计中国上半年出口仍会保持较好势头”。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表示,出口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进口远超预期,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多,另一方面也与需求回暖相关,量价因素都有。
他指出,3月美日欧制造业PMI都创下高水平,外需有较强的持续性,在全球经济复苏之下一季度外贸向好状况还会持续,但后续比较担心的是,随着疫苗加快接种,各国产业链逐步恢复,中国出口会不会一枝独秀?这需要密切观察5、6月的外贸情况。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中国外贸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海关总署周二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这一趋势有望维持,但具体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另外,“去年基数显著抬高,客观上对于今年二季度外贸增长带来挑战”。
**出口增速将有回调**
分析人士多认为,随着基数效应渐消、海外生产恢复,出口恐怕难以一直保持强势,而商品价格持于高位,内需稳步复苏,则将继续支撑进口,顺差可能会有所收窄,今年3月已创逾一年新低。
中泰国际证券研究员纪春华表示,展望4月,虽然欧美经济基本面态势向好,PMI维持在景气区间,支撑中国未来的出口保持稳定,但疫情的反复仍然会影响未来个别月份的出口增速。
“尤其在考虑去年二季度基数较一季度明显提高的基础上,未来出口增速或有所回调。”他称,进口方面的价格因素,在二季度可能有所减弱,导致增速有所回落。
中海晟融的张一认为,进口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进口增速较快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扩张正在加速,“有鉴于此,我们对二季度国内经济并不悲观。”
海关发言人李魁文表示,中国制造业景气进一步回升,带动了集成电路、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的较快增长。一季度,中国进口集成电路同比增33.6%;原油1.39亿吨,增加9.5%;铜143.6万吨,增加11.7%。
他并称,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也助推了进口增长。一季度铁矿砂、铜矿砂、大豆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5%、28%和11.1%;原油进口价格也结束连续12个月的同比下跌走势,3月当月同比上涨1.6%。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认为,结合进出口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形式变化,进口的大规模增长,应该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结果。由于全球放水,金融属性强的大宗商品价格都有上涨的冲动。
他指出,随着疫苗普及,海外生产将逐渐恢复,加上基数效应消除,未来中国出口增长将逐渐回落,年底甚至或同比收缩,但在价格影响下,进口增长或将维持高位,高货物贸易顺差局面或面临终结。
中国3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均超预期,尤其PPI创下逾两年半最高水平。在此背景下,上周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提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引发市场热议,有观点认为通胀升高将加快央行收紧货币的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