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华融年报难产引担忧 万亿金控巨头难破产或借外援重组获新生
路透北京4月14日 - 中国华融意外推迟发布2020年度业绩引发市场担忧,围绕其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甚至破产的说法不胫而走,这暗示着经过三年的摸排风险、厘清报表、处置资产的“自我救赎”后,这家在成立之初用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公司再次走到了关键时刻--如何化解自身的金融风险。
鉴于华融的“风险黑洞”,完全依靠自救显然很难;另一方面由于其已具备一定的系统重要性特征且坐拥众多金融牌照资源,华融也不会真正走向破产,更可能的方案是等待“白衣骑士”牵头重组、再获生机。
一位知情人士对路透称,自2018年4月原董事长赖小民被查以来,华融账面披露的风险只是“冰山一角”。
“损失太大了,”该人士称,华融以往所谓的“辉煌”的业绩,“其实就是做了假账,报了虚假的经营成果。”
另一位知情人士亦表示,华融的窟窿确实不小,完全依靠自救难度较大,但应该不会走到破产那一步。
“华融各类金融牌照齐全,如果能够引入有实力的机构牵头进行重组,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应该不会倒。”他称。
中国华融本月初发布停牌及延迟刊发2020年度业绩的公告;该公司高管并召开简短电话会解释称,由于相关交易尚待确定,核数师需要更多资料和时间以完成有关2020年度业绩的审核程序。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的两家--穆迪和标普近期均发布报告,对华融推迟业绩发布作出反应。标普并指出,华融推迟发布去年业绩构成不利的可能性更大,主要由于与原董事长有关的历史遗留敞口,近几年中国华融的业绩和资产质量弱于同业。
2018年华融归母净利润15.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2.84%,当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200.67亿元,同比增长14.91%;2019年净利润14.24亿元,同比下降9.59%,当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损失为249.66亿元,同比增长44.3%。
2020年上半年,华融净利润仅2.1亿元,同比下降逾90%;同期,中国信达实现净利润63.41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华融总资产规模达17,315亿元,净资产约1,680亿元。
2020年以来,华融开始“瘦身”。2月,华融“孙公司”杭州汇通华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对持有的华融昆仑青海资产全部75%股权公开挂牌转让;4月华融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华融致远投资拟将其持有的华融华侨资产91%股权转让。
中纪委今年1月下旬发文称,华融清理的19家非金子公司中,已有两家清算注销、七家进入退出程序,同时还自行清理100多家附属机构。
**“甩锅”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华融在赖小民任内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表外或者子公司,而使得母公司经营貌似良好,因此,华融很难通过出售子公司或非核心资产成功自救,整体的债务重组不可避免。
“在赖小民出事前,我们也不清楚华融是怎么经营的,后来才知道,是把它自身产生的不良资产都撇到表外,或者把风险嫁接到自己的子公司上。”一位不良资产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因此不能说华融的母公司就有多健康。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在市场化、法制化的大环境下,华融若想剥离子公司“断臂求生”,需要自我出资承担子公司的损失。
“政府承担集团子公司的损失是没有先例的,如果这个损失华融自己背不动、承担不起的话,等待华融的无非就是重组,或者和其他AMC重组,或者另有资本进入救助。”他称。
中金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华融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主要由母公司自身以及华融汇通、华融融德、华融实业等子公司经营。2018年以来,华融汇通、华融实业和华融国际(2019年6月华融实业不再合并华融国际,华融国际数据不再可得)资产质量引发的公允价值变动和资产减值损失是华融合并口径净利润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
报告并指出,华融自2018年以来开始瘦身化险及风险排查工作,过去扩张激进的华融汇通、华融实业和华融国际是重点排查对象。这些公司过去进行了激进的债权投资,多采用资管计划及信托产品的形式,甚至部分承担劣后级角色,实际风险较高。
其中,华融汇通2018年和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亏损,侵蚀净资产。目前公司已资不抵债,实际债务负担非常沉重,偿债依赖华融的支持。华融实业和华融国际过去分别通过房地产金融及离岸投融资业务激进扩张,2018年之后开始对存量项目进行压降,资产质量问题也开始暴露,债务负担一直很重。
另外,在持有金融牌照的子公司中,华融证券、华融信托也发生了资产规模压降和净利润下滑的情况,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反映出其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底层资产质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华融金融租赁虽然资产和盈利的账面表现尚可,但关注及不良率偏高。
不过,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华融的‘有毒’资产不是问题,关键还是看政策的导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