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新時代/30年後供應鏈回來了 經濟轉骨三因素創台股新型態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韓婷婷台北30日電)2020年7月27日對台股而言,是別具意義的日子,在台積電大漲帶動下,打破高懸30年12682點的歷史紀錄,加權指數飛越台股天險。但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
2021年到來,疫情陰影仍籠罩全球,但台股在熱錢滾滾、資金回流加上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等利多齊發下,加權指數一路攻高,一度突破「萬七」大關,成交動輒滾出逾4000億元大量,就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認證,股市已到「新型態」。
「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再度來臨,這次難得的盛況,台股等了30年。同樣伴隨著熱錢大舉湧入、新台幣狂升的現象,不同之處則是全球資金寬鬆力道前所未見,而且台灣產業體質更為堅實,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資金、體質、題材三箭齊發,台股自然頻創新高。
台經院所長吳孟道指出,美國1970年代出現貿易逆差後,便開始要求他國對美元升值,除了日圓對美元快速升值,台灣也因與美國經貿往來密切,加上貿易順差高速擴張,新台幣在國際與經貿等壓力下,走向升值道路。
1980年代後期,新台幣匯率從38、39元一路升到26元,吳孟道表示,升值伴隨著熱錢大舉湧入,資產價格應聲狂漲,不論股市、房市都大好;金融圈人士回憶當時情景,更形容「白天買股票、晚上六合彩」是80年代日常。
但瘋狂的資本市場終有泡沫的一天,台股在1990年2月創下12682點的歷史高點後,開始一路狂洩,到了10 月,竟跌到只剩2485點。
台灣還沒從股災重傷中完全康復,1990年代起,產業大舉西進、投資跟著往外流,經濟動能再缺一角,自此,台灣經濟奇蹟光環逐漸褪色,股市作為經濟櫥窗,也跟著蒙塵。
數十年下來,台灣多次推動產業轉型高值化,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到了2019年,在時任美國總統川普高舉抗中政策,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意外造成台商回流及轉單效應,台灣產業深蹲轉型多年,終於得以揚眉吐氣,搶下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就連聯合國報告也曾點出,台灣可能是美中貿易戰的最大贏家。
台商回流一波又一波,加上產業持續布局新興科技應用,不只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每年砸大錢投資先進製程,中華電信搶進5G、電子業積極投資維繫競爭力,產業紛紛「轉大人」,讓台股體質更為堅實。這也讓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談到台股時,強調台灣產業結構已與1990年時大不同,能夠支撐股價的優異表現。
美中貿易戰迎來產業轉骨契機,緊接而來的是2020年爆發的COVID-19疫情,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祭出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QE)政策,引爆資金狂潮;金融圈人士直言,「股市最重要就是資金行情,有了題材,當然漲翻天」。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也以「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台股現貌,他強調,如果一個市場在景氣、資金、企業獲利及政策四大面向全齊備了,那絕對是很大的行情。
不過去年疫情爆發至今,這波資金行情已經續航超過1年,近期美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CPI)突破4%,通膨數據引發市場憂心,加上疫苗快速接種,經濟穩步復甦,美國聯準會副主席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也在25日表示,央行官員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決策會議中,討論縮減大規模購債計畫,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一旦聯準會提前縮減QE,資金行情可能逐步退潮,但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認為,官員用詞是「開始討論」縮減購債規模,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說過,一定會跟市場保持良好溝通,由此可見,聯準會並不想把市場信心打垮,會慢慢做準備,「這反而對市場走勢是好的,表示大家很小心謹慎」。
陳昱嘉分析,美國聯準會才要開始討論縮減購債,預計會檢視各項經濟數據,慢慢調整減碼量化寬鬆措施,但不會在今年發生;而且就目前數據來看,美國企業財報普遍優於市場預期,獲利基本面佳、經濟復甦,加上寬鬆政策持續,「資金行情沒那麼快結束」。(編輯:林淑媛、黃國倫)1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