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1-05-21T12:47:11.965Z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同不少人预料的那样,欧洲议会以599票赞成、30票反对和58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中国对欧盟实体以及欧洲议会议员制裁」决议案,同意冻结《欧中投资协议》(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批准程序,直至北京解除报复性制裁措施为止。决议同时要求执委会与欧盟对外事务部迅速制定一份供应链产业建议指引,让使用维吾尔族强迫劳动风险的企业有所依循,并在立即找出替代供应来源上给予支援。决议还呼吁重新平衡中欧关系,支持一系列自主措施的工具箱。最后,决议还要求暂停成员国与中国的引渡条约。目前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等欧盟10个国家与中国签署有引渡协定。

当然,这次决议获得跨党派支持表决通过,说明的欧洲议会大多数对中国政府的态度有着明显的改变。这将影响今后一系列欧盟有关中国的政策。

决议中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中国永远不会满足的要求,即解除报复性制裁措施。中国政府决无可能因受到欧洲议会的压力取消那些制裁。换言之,《欧中投资协议》难产已成定局。

20日的决议案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欧洲价值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依然重要。欧盟正在重新确认基本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捍卫人权等议题,绝不会在欧中关係中因图利而给欧洲价值打折扣。

中方尽管在反制裁前后,尽管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但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保住投资协议比丢失它更重要,所以,中国的政治精英决定在唱了白脸后,又唱红脸。在反制裁后,习近平跟默克尔、马克龙分别打了电话,在决议案之前两天,李克强又跟意大利总理通电,强调“共同推动中欧投资协定早日签署生效”。 现在看来,这些努力显然都白费了。 看来,要想把中国梦做到欧洲去,发生的速度和规模肯定不如以前想象的那样顺利。

尽管中国政府发言人反复重复下面的话,“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恩赐,是互利互惠的”。但从中方在白脸政策以后又来跟欧盟主要国家领导唱红3脸这一事实来看,《欧中投资协议》即便对中方来说也并非仅具有象征意义。

决议案对中国政府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冻结《欧中投资协议》大大提高了中国今后技术竞争的难度。 中方所需的高科技产品有40%都来自于欧洲。中方自称中方在谈判过程中同样做出了重要让步,原因主要就是为了给自己从欧洲获取先进技术多开几道门。中方自称有资本,可以不急不躁。欧洲那些有技术没钱的公司有的是,中国可以用收购等方式将其获得。 而现在,欧洲会对此显得更谨慎小心,升高中国投资门槛或者对收购技术企业实施限制,成了必然。

当然, 欧盟议会的此决议,并不会影响中欧的贸易发展,而且, RCEP自贸区的建成,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的经济体将变得更大,对欧洲吸引力也会越大。但是,在技术转移上,欧洲对中国大方的做法已成历史。 这对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要在不偷、不诈的条件下实现技术自立的国家,挑战显然更大。

相关图集:聚焦遭中方制裁的欧盟实体与个人

MERICS:继续使命 不忘初心:有四家机构上了中方制裁名单,分别是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其中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作为一家智库,尤其受关注。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文称,切断该机构与中国的联系,“意味着该研究中心的调研渠道难以为继,影响力将受沉重打击”。该德国智库发声明回应称,对中方决定感到非常遗憾,同时拒绝这些指控。“作为一家独立研究机构,我们致力于增进对于中国更好、更多元的了解。我们将继续通过提供基于事实的分析来追求这一使命,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以创造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为目标”。
彼蒂科菲尔:中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遭到中方制裁的欧方人员还包括8名政界人士和2名学者。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德国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他也是欧洲议会对华关系小组的负责人,曾多次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对北京提出严厉指控。在得知自己受中方制裁后,彼蒂科菲尔称中方的制裁“荒谬”,指中国如今试图在海外压制言论自由、恐吓批评者,“但这只会适得其反,用中国的谚语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盖勒:不会放弃倡导民主和人权:盖勒(Michael Gahler)是另一名受到中方制裁的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这位基民盟人士也是欧洲人民党议会党团安全政策发言人。在得知自己受到中方制裁后,盖勒发声明称,表示这会让欧盟与中国的对话变得更艰难,这令人非常遗憾。“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倡导人权与民主。此外,我也怀疑,我作为欧洲议会友台小组主席的身份,在北京的(制裁)决定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格鲁克斯曼:制裁是荣誉勋章:受到中方制裁的还有来自法国的社民党籍欧洲议会议员格鲁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他也是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的成员,而后者作为机构同样出现在这次的中方制裁名单上。在中方宣布制裁后,格鲁克斯曼在推特上说,这些制裁是他的“荣誉勋章”,他还会继续抗争!
欧洲议会:中方制裁“不可接受”:除了上述三人外,受到制裁的欧洲议会议员还包括来自匈牙利的库楚克(Ilhan Kyuchyuk)、斯洛伐克议员莱克斯曼(Miriam Lexmann)。另外,荷兰议会议员舍尔茨玛(Sjoerd Wiemer Sjoerdsma)、比利时议会议员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以及立陶宛议会议员萨卡利埃内(Dovile Sakaliene)也在制裁名单上。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图)和欧洲议会主席萨索利 (David Sassoli)已经表态支持这些议员,称中方此举“令人不可接受”。
危及欧中投资协议?:比利时绿党籍议员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在得知自己受制裁后,发推特表示会继续捍卫民主和人权。他还转发了比利时外交部长强烈谴责中方制裁的声明,以及另外一位来自比利时的欧洲议会议员维霍夫斯塔(Guy Verhofstadt)的推特,其中称中方的制裁“终结了欧中投资协议”。欧洲议会原定于3月23日审议欧中投资协议,该计划因最新发展而被临时取消。
郑国恩:望德国也像法国一样强硬表态:中方制裁名单上除了五位欧洲议会议员、三位欧盟国家议员外,还包含两名学者,分别是德国研究新疆问题的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和瑞典学者叶必扬(Björn Jerdén)。对于中方制裁,郑国恩(图)在推特上表示,希望柏林也能够为受到制裁的德国政治家、学者和智库发声,强调法国政府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中方所作所为。目前,法国和荷兰已经召见了驻该国的中国大使。
欧洲权威学者集体声援 :瑞典学者叶必扬(Björn Jerdén)是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中心的负责人。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3月23日对中国制裁其学者叶必扬的做法表示谴责。3月25日,该研究所刊登了欧洲30多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的联署声明,表达在目前“困难时期,将学术研究人员和民间机构拉入当前的紧张情势而深感遗憾”,“将站在我们同事的一边”,对这次被中方制裁的人员和机构进行声援。叶必扬本人在推特上转发了相关消息。他也表示现在研究中国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令人遗憾。

决议案对中国另一个打击是政治上的信誉。中国领导一直不愿意看到美欧共同打造所谓的“反共阵线”。但是,现在却在慢慢发生。随着一份欧盟内部报告的曝光,中国对未来的中欧关系的好转也并不抱过多的期待,因为欧盟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或“系统性对手”已成定局。这无疑,对中国会形成政治和外交上的压力。

那么,面对这些不利于中国政府的变化,在中国的反制裁后,中国政治精英是否有反思呢? 比如说,首先,会不会把那些在“反击欧洲”时,出馊主意的人重新审视一下呢?因为回过头来看,北京的“超级别“的报复性制裁,非但没把欧盟吓到,反而帮助欧洲议会统一了政治立场。这方面的反思是否会发生,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告知世人的。

中国政治精英必须反思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对中国式的“一把手说了算”之思维是否会改变呢?首先, 事实至少让中方知道了欧洲议会不是傀儡。其次,中国最高层跟德国、法国、意大利高层的电话,体现了中方过于热衷于“一把手“的交流,而无视其他政策决定的因素。正是这样,中方才会把决议案看成是欧洲议会几个人的操纵。 正是这样,中方才会说,(冻结协议)是“欧方无法完整遵守规则的一个缺陷,反映了欧盟作为经济伙伴有可能因为政治考虑横生枝节的不确定性”。说到这里,也许会使我们想起拜登一句话,即“习近平骨子里没有民主“。 但笔者以为,在投资协议被冻结的事实面前,对欧盟这样一个民主政体不同的决策的认知,中方也不得不了解了。

决议案对德欧德负面效果

当然,对欧盟来说, 特别是对德国来说,这次决议案也会给今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效果。

首先,这次决议案是对可能正在离开政治舞台的默克尔政府的一个重大打击。 换言之,也是她离开政坛之前一个败笔。同时,如果下一届绿党执政,那也预告了下一届政府可能在中国问题上要做的事。

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地时间20日在接受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WDR)采访时表示,她可以确认中欧投资协定内容中的“每一个字”,在华欧企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条件将得到改善,气候保护和劳工标准也将得到改善。20日,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达了仍支持维持中欧投资协定的态度。而显然,议会的氛围跟德国政府的“中国派“显然距离比较大。

同时, 欧盟也将在付出代价。尽管贸易和经济的脱钩都不符合双方的利益,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已经暗示,中欧投资协定“冻结”对欧洲的经济复苏、对外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中方很可能在中国市场制造障碍,使得欧盟企业就失去在电信、金融服务、私人医疗、环境服务、研发以及航空运输等服务领域更多地进入中国大市场的机会。

德国的“亲中国派“到现在还坚信,一旦中欧投资协定获批,这将为欧洲在华投资和知识产权提供更大保护。德国工业联合会执行董事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表示,“达成协定总比不达成协定要好”。但客观上,不少欧洲企业到了现在的地步,也许会开始问自己,一文协定,也许能提高的中国偷技术的难度,但如果对方真的要偷,一文协议难道真的能那么神奇?

《欧中投资协议》的冻结的时间长度可谓是没有限制的。对欧盟来说,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死了这条心。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的决策者自然而然会把视线延申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 台湾、印度可能就会成为协议冻结的得利者。当然,如果没有欧盟在财力等各方面着力拉一把,那些“新伙伴“不一定会有像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的动力和融合力。所以,如何在这一二年时间内,这就要看欧盟领导的英明程度了,即是否能尽快地找到中国的替代国,即便不在全部领域,至少也得在某些领域。 

至于中国方面,表面上中方说“中国这个时候不妨以静制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但实际上,领导层面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设想,在技术突破方面不得不做好肯硬骨头的准备。当然,这硬骨头是否能啃下来,心里还每个底呢。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