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气候外交能否开启拜登时代下的中美合作之门?
路透北京4月30日 - 持续“低气压”的中美关系渐现些许松动,气候合作成为美国总统拜登就职以来中美两国难能可贵的互动领域。气候治理与产业经济不无关系,在全球加速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之下,气候议题在充当“纽带”的同时,后续难度或可预见。
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到中国参与白宫举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两国官方层面交流明显增多,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气候领域可看作中美合作的切入口,涉及产业、投资等新经济形态,也与未来长期经济增长正相关,料难摆脱竞争与抗衡。
“合作意向愈发明显,但不足以称之为易合作的地带,因为有太多需要双方进一步沟通的分项内容。”一位中国政府人士称,气候问题非常复杂,可以预见不乏博弈谈判过程。
他并表示,尽管气候话题看似是单独一个领域,但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标准制定等等多个分支。
另据一位中国官员表示,气候议题能否成为中美之间持久的合作议题还“不好说”,不过,气候议题不可避免将涉及到投资,这也需要有更多国际的资本参与到投资过程中。
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汪惠青认为,中美两国在工业和电力领域的脱碳、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拜登政府实现绿色经济复兴计划,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在氢能、储能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的绿色技术发展,对双方而言是互补互利、互惠互赢的合作。
根据瑞士再保险发布的研究显示,如果世界不能控制气候变化,到2050年全球经济产出可能减少近五分之一,亚洲面临的风险尤其大;如果不采取缓和措施,气温上升3.2摄氏度,经济产出将比没有气候变化的情况低18%。报告指出,如果巴黎协定中规定的目标实现,气温升幅低于2摄氏度,经济产出损失可能限制在4%。
就在中国美双方发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致辞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逐步减少,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期待同包括美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而努力。”
不过,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在首次对美国国会发表的讲话中,将矛头指向中国,他承诺美国将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承诺促进科技发展和贸易。拜登一再表明与中国的竞争是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近日提出她的愿景,希望通过贸易政策保护地球、对抗气候变迁,并称美国必须在避免灾难性环境连锁反应的行动中担当起领导角色。
**碳中和带来的绿色投资**
对全球而言,应对气候变化令经济转型耗资“巨大”,绿色经济也带来巨大投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可能将愈发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产业投资、国际贸易多领域的新标准。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分析,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转型过程中,将仰赖技术投入、碳价机制、绿色金融三大支柱。短期内,限制类的减排举措,对生产、供给可能产生影响,重塑全球部分行业格局;而中长期,则是经济全面电气化、电力来源新能源化,带来巨大投资机遇。
“虽然部分重排放产业的减产相对显著,但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关闭大部分过剩产能,供给侧整体收缩的空间和幅度较为温和。”他说,经济全面电气化、电力来源新能源化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例如钢铁生产从高炉转向用电弧炉,出行改用新能源汽车,冬季取暖转用电油汀等;他并预计,未来中国将通过加大对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投入来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十四五”期间相关投资额将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此前指出,碳中和前期可能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后期则会减少对通胀的压力,因前期更多的投资会拉动需求,但后期会获得投资带来的降成本的利好。
美国财长叶伦则承诺动用手头所有可用工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警告称若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可能损及经济增长。要让美国经济达成国际减碳排放目标,“需要有大胆而紧急的行动--完全不亚于全球经济重要板块的转型,尤其是涉及发电以及人与物品移动的方式之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