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人口图谱亮相年增速创新低 老龄化加快政策预调时间恐不多
路透北京5月11日 - 延迟发布的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在周二亮相:超14亿庞大的人口总规模以及占比超六成的充沛劳动力,仍将是支撑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年增速创新低,加速到来的老龄化以及大幅上升的人户分离显然也提示中国与此相关政策的调整必须加快。
人口峰值何时到来、是否会放开生育政策等,以及如何应对此次人口普查反映出的趋势性问题,包括人口增速的放缓,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显然成为周二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中国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称,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根据此次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亿人,较10年前人口普查结果增长5.38%,但年均增速0.53%则创下纪录新低;人口结构亦出现较大变化,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nL4S2MY0V1]。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尽管此次的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比重比十年前上升1.35个百分占,占比达17.95%,显示生育政策的调整有成效。但考虑到中国在2016年1月1日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从过去五年对比看,预期中的生育高峰似乎并未来临,根据统计局公报数据,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甚至出现较明显下降。
今年4月中旬,中国央行一份《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建议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亦引发人们对中国出生率下降的担忧,更使得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备受关注。
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到,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拟于2021年4月份发布,公报中不再单独发布人口和就业人员相关数据。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报告发布的延期,中国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解释称,原定的普查公报发布时间是一个计划的时间,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普查结果的强烈需求,这次丰富了发布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所以数据准备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他强调,人口普查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今天一共发布了8个公报,与前几次普查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详细。每一笔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人口数据的发布,也催生了资本市场相关个股大涨。中国股市养老概念股周二早盘飙升,主板上市公司包括大湖股份、宜华健康、湖南发展等封住涨停板。
**摸清人口家底,人口增速放缓事出有因**
针对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宁吉喆解释,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从这次普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十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十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他称。
但他也提到,中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同时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
此外,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中国近十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这使得中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是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政策防患未然宜早准备**
尽管中国一季度交出亮眼的经济恢复的成绩单,但经济增长的潜力除了生产资源要素外,人力成本更是一个长期因素。在少子化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当下,涉及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影响长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教认为,中国站在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阶段转型的十字路口,老龄化、少子化仍是转型期需要关注的重点。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合理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他认为,人口问题关乎中国经济全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次全面查清了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之后,更应从长远考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部部长姜春力也认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此后转入负增长,并以每年200多万的规模减少。这对中国“十四五”经济发展,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他看来,防范和化解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需要主动推动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一是在政策层面上及时加以调整,放开生育三胎或多胎政策,促进生育率适度回升,促进未来人口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促进健康和养老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提供制度保障,将改革成果惠及他们。三是实施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在一定时期取消强制性退休规定,提高劳动参与率,减缓劳动力供给的下降速度。出台相应法规,保障有工作意愿身体状况良好的老龄人员继续工作权利。
四是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质量替代数量,减小劳动力数量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今年2月,曾有两会代表“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对此发改委回复称,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资源环境战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做好政策调整后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下一步,我们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宁吉喆称。(完)
(北京中文部宿泱韫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