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4月CPI与PPI涨幅同步走高 通胀隐忧下政策面宜静不宜动
路透北京5月11日 - 中国4月CPI与PPI同比涨幅双双走高,其中CPI略逊预期,而PPI则在大宗商品涨价潮的持续助推下飙升至三年半高位;市场普遍预计这样的涨势仍将延续,伴随涨价而来的企业生产压力与后续政策预期仍待观察。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及CPI的传导或将滞后显现,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仍将维护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投机炒作影响等。
“CPI低于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低估了猪周期下行对整体食品价格所带来的影响。”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称,PPI的上涨主要是受低基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工业企业所致。
他并指出,如果PPI上涨不传导到CPI,那么宏观政策不太可能因此而出现调整,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不松不紧的态势;但此轮PPI上涨极有可能传导到CPI,对于货币政策影响还是有待观察。
澳新银行中国市场经济学家邢兆鹏认为,就业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决策者面对的首要任务。尽管主要政策利率保持稳定,但R007(银行间七天回购利率)/DR007(存款类机构七天回购利率)等基准利率的任何上涨都将成为货币政策立场改变的信号。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数据显示,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略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7%,非食品价格上涨1.3%。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为2017年10月以来最高,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6.5%。
4月CPI环比则下降0.3%,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降0.2%;PPI环比上涨0.9%。中国4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从同比看,食品价格降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05个百分点。据测算,在4月份0.9%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而上月为-0.6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通胀态势继续分化,工业品通胀值得关注,但政策面宜静不宜动,继续观察。”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日前表示,从后期走势来看,由于基数、结构性因素及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物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状态,但总体可控,全年CPI涨幅将明显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对中国来讲,尽管来自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
**CPI仍将温和上行,PPI高点未至**
市场普遍预计CPI后续大概率继续上行,但在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食品项会拖累CPI的涨幅,同时考虑到消费需求复苏偏慢的制约下,CPI上行力度预计不会太大。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CPI将继续表现为结构性上涨的特征,食品价格对CPI形成拖累,服务类价格继续回升,因素抵消后CPI将保持温和上涨,预计全年中枢位于1%-2%。
“国内物价前景乐观,但全年物价保持温和增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称,物价动力整体保持温和,主要是影响消费者物价的多空因素均衡,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推动猪肉价格整体稳中有降,果蔬等食品价格整体稳中有降。
与此同时,亮点是服务业价格明显回暖。周茂华认为,这反映国内需求保持良好复苏态势,但国内经济活动仍处于恢复阶段,服务业价格仍偏离疫前水平,涨势温和。
ING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Iris Pang亦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CPI通胀会更高。
而伴随大宗商品价格的居高不下,市场普遍预期PPI增长高点未至,但是否会在下半年出现回落?分析人士对此看法不一。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指出,由于市场对于PPI上涨预期不足,下游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放缓生产节奏的方式应对PPI所带来的冲击。从趋势上看,PPI上涨在短期冲高之后极有可能出现回落。“综合全球疫后复苏中美周期共同向上的判断,我们认为下半年PPI仍有可能持续向上。”
不过,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则认为,PPI加速赶顶已是强弩之末,下半年会逐步回落,需求端不太支撑,下游也消化不了。
英大证券宏观研究员胡研宏分析,此轮物价主要来自于非原油(黑色、有色、化工)价格的持续且大幅的上涨。恢复性需求和耐用品更新驱动下,中下游商品的产能供需缺口支撑了价格坚挺,全球工业品需求旺盛,量价齐升。
但工业品价格上升从能源环节,走向了中游产品,他认为,未来还会向中下游商品继续扩散,对全社会的成本造成提升,可能成为经济前进的阻力。
中金固收团队报告分析,PPI分行业看,采掘拉动、中下游偏弱,PPI环比收窄,似乎有见顶趋势。上游价格过快上涨也会挤压下游利润,下游放缓可能最终会拖累上游,导致PPI环比见顶,预计二、三季度PPI的环比和同比会见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