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0T12:07:08Z

路透北京5月20日 - 担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可能助推中国CPI已成这两周中国国常会讨论的重点内容。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作为中国宏观调控重要内容的产业政策,包括诸如钢铁、煤炭等资源性领域的限产等举措,也在无形中成为助推资源价格上涨的推手。

资料图片:2019年4月,青岛,青岛港码头上的煤炭装运作业。REUTERS/Jason Lee

尤其是中国正在力推的碳中和、碳达峰及对环保的严要求,如何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将因行政的限产限能调控手段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显然是对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考验。

“昨天的国常会说要遏制价格上涨,今天中国的资源类股和相关期货品种立刻就有反映,价格也立刻作出反映,说明这轮资源类价格上涨与国内的限产等政策有关,因为国常会不可能立刻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

徐高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周四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指出,这一轮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与国内限产有关,这跟2016年中国宏观调控去产能后企业自发限产保价类似,因为行政性限产导致价格上升。

在他看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还没结束,整体价格还有上涨动能,但国内限产政策会调整。全球可能要进入高通胀时代,核心原因是过去十年全球低通胀,很大程度是中国过剩产能抑制了全球商品价格。但疫情发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产能过剩越来越缓解,而距离产能瓶颈越来越近,也成为价格上涨的原因。全球低通胀的格局也会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综合施策保障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经济平稳运行,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着力调结构抑制高耗能项目,发挥煤炭资源丰富优势,督促企业增产增供。

上周三的国常会也明确提出,要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只是货币政策如何与其它政策配合颇费思量。

中国是世界工厂及全球最大建筑市场,1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影响全球金属市场的主要力量。从今年年初到5月中,随着中国建筑及制造业活动回升,推升金属需求,中国螺纹钢SRBc1、热轧卷板SHHCc1、及铜价SCFc1飙涨逾30%。中国铁矿石、螺纹钢、煤炭及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本月升至纪录高位,引发中国当局决定介入,以遏制“不合理”价格上涨,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中国金属期货价格周四全面下跌,铁矿石和钢铁期货领跌;多数上海基本金属周四亦下跌。

**产业政策正成为宏调政策的新考验**

追求青山绿水的绿色环保、绿色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只是面对后疫情时代,当国际大宗商品一路狂飙时,中国如何协调自身的产业政策并与货币财政等政策合理,显然是对政策不急拐弯的另一种考验。

在专家们看来,由于中国消费端的恢复远不及供给端,因此PPI对CPI的传导作用有限,并预期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可能持续到三季度,其后会逐渐恢复正常。而国内短期的限产政策亦会因宏观调控弱化淡去。但环保治理作为对企业的长期要求如何合理体现显然更需要调控的智慧。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飙升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中国政府已敦促煤炭生产商增加产量,同时誓言要调查哄抬价格的行为。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本周一也表示,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目前来讲压力还是很大的,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还需观察。

“近期,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比较快,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付凌晖称,下阶段还是要继续抓住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3月中旬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CPI虽无足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隐忧**

尽管周三国常会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综合施策保障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但在参会的专家们看来,由于生产端恢复快于消费端,因此PPI对CPI的传导会有滞后,全年CPI的控制目标应无大碍,中国更应关注此轮大宗商品价格过快涨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的隐忧,以及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挤压。

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有时日,很多企业都无法承受,上涨带来的影响很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跟疫情后刺激性政策有关,尤其是美欧国家救助性财政政策,大量货币发行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而大宗商品价格向消费价格传导,各国传导机制存明显差异。主要受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影响。从中国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到中国比较快,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映敏感。跟中国对国际市场开放度以及融入世界经济程度较深有关。

“中国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看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这些价格变化的背后与国际主要货币发行和汇率有关。但消费价格的变化又不同,目前国内消费价格受到的影响还不大,因为供给端恢复快于消费端,受供求恢复不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价格恢复也不同。中国今年有条件把CPI控制在3%以内,甚至2%以内,目前不用担心消费格价会大涨。”张永军称。

但对于PPI上涨对下游行业的压力需要引起重视。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就表示,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方面,这一轮价格上涨同十年前很相似。从企业的调研看普遍反映原料上涨过快,成本压力很大。物流成本上升也很快,三成以上企业感觉物流成本上升,尤其是海运企业。其中也有炒作因素,把预期水平当作当期水平。

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领域,通胀压力不是很大;价格自上而下的传导需要时间,结合PMI走势,目前能看到制造业基础原材料行业发展放缓,非制造业的建筑业也明显放缓,从间接影响看,经济恢复势头趋缓。PMI指数回落明显,虽然有季节因素,也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给企业带来压力有关。

在他看来,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虽然目前看政策平抑效果在显现,但也提醒中国要加快培育建立自己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确保中国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当务之急就是补短板,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增加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