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民币升值难左右中国债市风向 6月走势仍看资金面脸色
路透上海5月31日 - 人民币汇率近期升势如虹,牵动海内外投资者神经,中国债市交投情绪亦受波及。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有望增加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市积极性,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可持续性存疑,且外资境内持债占比亦不高,整体上并不会左右中国债市风向。
业内人士认为,中美利差已自高位逐渐回落,一定程度亦对冲外资入市热情,而从近期官方表态看人民币走势亦暂难撼动国内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中国债市6月走势核心因素仍在国内,年中时点将至资金面将成为主要关注核心因素。
“外因主导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债市的利多作用大于利空,但具体影响可能有限,6月债市主要矛盾仍在于资金面,”中泰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周岳等认为。
他们并认为,考虑到常规因素产生的流动性缺口规模不大,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预计资金价格波动有限。从目前公布的二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和4、5月份实际发行情况看,地方债供给预计继续“缺位”,当前债市杠杆不高,机构整体“欠配”状态下,6月长债走势仍较为乐观。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一小幅低开后逐渐转升,虽然升势较之前有所缓和,但盘中仍刷新逾三年新高,目前美指仍在90关口徘徊,市场仍在消化监管层密集发声的影响;中间价则续升近180点刷新逾三年新高,离岸CNH早盘亦刷新逾三年新高。
交易员称,面对人民币单边升势,监管层近期继续密集发声,寄望市场预期重回理性,目前从走势看,升势有所缓和;不过能否重新跟随美指波动,还有待观察。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美国非农就业,这将决定美联储的缩减步伐和美元走向。
财通基金固收分析师郑良海认为,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占比尚不足4%,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带来投资增加,但对债市并不会有很大影响,国内债市核心关键仍是国内流动性。
“此外,人民币不具备持续升值基础,本轮人民币升值主要受美元走弱的外因影响,从反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一年期NDF汇率和即期结售汇规模两个指标看,市场并未形成较强烈的升值预期,”他称。
中国央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周日表示,当前人民币过快升值有可能已经出现超调,未来看不可持续,也不符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央行主管媒体--中国金融时报同日则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未来可能推动人民币贬值的四大因素不能忽视,包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带动美元走强、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和供给能力恢复,以及美国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全球避险情绪升温。
近期自人民币汇率走强以来,债市一度情绪受波及买气升温,但买盘力度未明显增强。银行间债市周一早盘现券先弱后转强,不过受月末资金吃紧打压,短券收益率仍维持涨势,10年期利率债则在国债期货小幅走强拉升带动下,收益率略走低不足1个基点(bp)。
**汇率升值难持续,6月债市仍看资金脸色**
不过分析师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受美元指数走弱被动影响,外因驱动下持续走强基础并不稳固,未来能否带来外资持续流入及对债市形成支撑仍是未知数,而即便境外机构买需增加亦难撼动中国债市整体走向,6月年中时点将至,债市仍看资金面脸色。
周岳等认为,在美债收益率上升背景下,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已经从去年高点250bp收窄到150bp左右,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抵消人民币升值对于外资买债的吸引力。从现券交易数据统计看,5月份境外机构增配国债和政金债的动力并非明显上升,绝对规模虽然高于3月份,但远低于1月份。而且从绝对占比看,截止今年4月底境外机构持有国债和国开债仅为10.3%和5.5%。外资流入虽然有助于提振债市情绪,但仍非主导力量。
路透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数据测算,境外机构当月在银行间债市总增量为581亿元,扭转上月短暂减持态势。4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债券持有总额达到36,162亿元;当月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占总量比小幅升至3.44%。
兴业证券固收分析师罗雨浓认为,如果人民币存在单边升值预期,那么外资流入确实会加速,但如果后续人民币升值没有基本面的逻辑支撑,那么对外资流入的影响就不大。
“外资流入是否会影响债市?答案是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罗雨浓指出,中国债市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国内自身的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外资流入会阶段性增大买债需求,但对收益率的影响整体来说比较有限,利率定价权取决于中国央行和内资机构。
而从货币政策基调来看,郑良海认为,中国最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正增长,而后较为珍惜政策空间,虽然不急转弯,但也没有强刺激,因此货币政策收紧压力不大。
不过亦有机构对人民币走强对债市预期较为乐观。国泰君安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在“双向波动”的指引下,央行即便没有放松国内流动性来给人民币降温的意愿,至少也没有进一步收紧的必要,反过来这对债市资金面又是一个利好。”
华中一银行交易员则认为,6月资金面预期比较谨慎,对于短债难有太大空间,而长债走势则需要看经济基本面动向如何。
尽管新订单尤其新出口订单有所下降,但生产扩张力度增强,支撑中国5月官方制造业PMI环比大体持稳,保持平稳扩张;但是在宏观经济延续稳步扩张之际,成本向下游传导压力有所显现,行业成本压力普遍加大,小型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弱,面临的困难有所增加。这也说明了中国最高决策层近期频频就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发声、冀望稳定市场预期的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