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绿色金融 银行高层警示过快过急引发风险
路透北京5月29日 - 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绿色金融成为中国金融业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亦在加速减弱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支持。
不过周六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高层均提示,要防范过急过快地从煤炭等高耗能领域中退出而引发金融风险;同时,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并促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趋同,但也要兼顾不同国家的特殊情况。
“说到可持续金融,很多专家都会说要尽快退出煤炭(等)企业的融资;...但是我建议,这个退出也要和转型金融同步进行。”中行行长刘金表示,若退得太快,煤炭企业和贷款银行都将蒙受损失,所谓的可持续金融亦无从谈起。
国开行副行长周学东亦称,要渐进式地支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比如说,我们现在对煤炭、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等领域严格控制资金流入;严格控制它的产能扩张,也就是说,产能扩张的项目我们一个也不再支持。”他表示,但国开行支持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及先进工艺流程的改造。
“我们要防范相应的金融风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些行业存量的信贷资源是相当大的,如果说在退出的过程中过急过快也会引发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这也是一个金融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他强调。
据周学东披露,截至2020年末,国开行信贷资产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信贷余额约2.3万亿元,占比约为20%;今年该行绿色信贷的重点之一是县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则介绍,工行绿色信贷余额亦在2万亿元左右的水平,该行的策略是持续提升绿色贷款的余额、金融资产优先配置到可再生能源领域里,来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在整个能源融资项组合里面的占比。
据其透露,工行截至2020年末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资余额约为5,000亿元,力争2030年末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该行并设立了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线图、时间表。
中国央行官员今年2月披露,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促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趋同**
中国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同一场合表示,未来需要着力形成绿色金融国际原则指引,并建议考虑借鉴G20(20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巴黎金融科技议程等经验做法,不断总结提炼各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典型经验和良好实践,在国际组织层面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和适用性的绿色金融国际原则指引。
他指出,要促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趋同,依托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制,以信息披露、数据统计、流程规范等为标准化重点,通过标准等同采用、联合发布互通互认等多种形式,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
刘金则强调,未来全球各国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时,需要兼顾各国发展的需求。
“各国所处的阶段不同,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参差不齐,全球在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评价标准、数据口径等市场规则的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国家的特殊情况,各国应在借鉴全球权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国情的、详细的、可比的框架和要求。”他说。
周学东认为,在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其中两个环节最重要。一是标准体系的制定,“什么是绿色金融,什么是绿色债券,要有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而且这套标准体系是可测量、可量化、可追溯甚至还可以验证和核查的。”
二是应该要有一套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体系,“绿色信贷不是说我们自己制造一套标准,...必须是根据国际和国家确定的统一的标准来认证的,而且第三方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因此)强制信息披露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