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钞票、牛与啤酒——不威逼,靠利诱能提高接种率吗?

  • 费尔南多·杜阿尔特(Fernando Duarte)
  • BBC国际台记者
泰国猜也奔府一位牧牛人在放牛(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LightRocket / Getty Images

泰国北部地方官员为了吸引民众打疫苗而办抽奖,得奖者可以领一头牛。

泰国在5月份开展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北部清迈府湄针县当局发现没多少人登记打针。

才过了几天,情况逆转,地方官员报告每日接种需求从数百人升至数千人。全靠推出了“打针送牛”抽奖——没错,2021年以内,逢是接种了疫苗的当地居民,每周都有机会获奖一头牛。

像泰国这样的利诱措施并非个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提供诱因,吸引群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美国的利诱措施包罗万有。有些让疫苗接种者参加100万美元奖金抽奖,有些请喝啤酒、吃馅饼,甚至赠送大麻。中国有些地方给打疫苗人士发鸡蛋、购物折扣券和各种商品。

美国纽约联合广场旁支持大麻合法化活动人士向已接种疫苗民众派发大麻烟(20/4/202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吸引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活动不乏奇怪奖赏,例如赠送大麻烟。

塞尔维亚政府上月宣布,逢是接种疫苗,都能获发大约30美元现金;印度让群众自拍接种疫苗照片参加评奖,胜出者奖金约70美元。

更近期的有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gency, TGA)授权该国医生、药剂师与工作场所奖励自愿接种疫苗的人。

line break

全球疫苗接种进展实时动态图

全球疫苗接種進程

line break

用胡萝卜,别用大棒

从宏观免疫规划来看,诸如此类的计划旨在提升疫苗接种率。世界各地卫生单位都希望透过让最多的人接受注射来堵截新冠病毒扩散。

即使是在疫苗供应充足的国家,这还是个复杂的任务。英国全国虽然已有超过70%成年人在5月20日前打上了至少一剂疫苗,首都伦敦的接种比率却不到一半。

在美国,所有成年人与12岁以上儿童都有资格接种,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全国50个州当中只有13个已经给70%成年居民接种疫苗。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希望能在7月4日达成全国至少70%成年人完成接种的目标。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某购物中心内群众在电扶梯上排队等候接种疫苗(6/5/2021)

图像来源,AFP

塞尔维亚5月初推出“打疫苗换现金”计划,有关举措前所未见。

此前已有研究显示,提供诱因能拉高疫苗接种比率。

2015年,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群研究人员发现,发现金代用券有助提升伦敦年轻女性接种人类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疫苗比例。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2019年一项有关尼日利亚乡郊地区女性接种破伤风(tetanus)疫苗的研究也看到了类似效果。

新冠病毒更多报道
分隔线

冷漠与犹豫

相比之下,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背景截然不同。

弗拉维奥·托克斯韦德博士(Dr Flavio Toxvaerd)是剑桥大学一位专门研究流行病学的经济学者。他说:“疫苗犹豫问题一直存在,只是从未像近期一样走上台面。”

“互联网也许加深了‘反疫苗’运动,且似乎跟别的阴谋论交缠起来。”

一位护士左手拿着一堆HPV疫苗空瓶(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爆发前的一些科学研究显示,利诱接种疫苗能提高接种率。

居于美国的行为学家米特什·帕特尔医生(Dr Mitesh Patel)相信,单靠提供奖励不是唯一办法。

帕特尔医生专门研究助推理论(Nudge Theory,又译轻推理论),倡议透过正面强化措施与间接建议等“助推”手段来影响人的行为与决策。他说那些获提供疫苗但仍未接种的人可被分成两大类:疫苗犹豫派和疫苗冷漠派。

帕特尔医生说:“那些属于疫苗冷漠派的人并非反对免疫工作,但他们不会竭尽全力走出去预约接种。”

至于疫苗犹豫派,他解释说,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却步,财政引诱办法应该用在他们身上。

帕特尔医生补充说:“要是我们同时做些工作,比方说解释疫苗是安全的之类,那么这样的诱因能起帮助。这叫双管齐下。”

美国华盛顿某疫苗接种中心外一位接种完毕的女士在享用免费派发的啤酒(6/5/2021)

图像来源,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发现钞、发啤酒真能拉高疫苗接种率吗?

以政策打击阴谋论

托克斯韦德博士也警告,单靠奖赏引诱群众接种疫苗,也许反而会加强观望态度。

他说:“风险是有些人会想,‘等会,要是疫苗真有那么好,为什么他们找东西来跟我换?’”

这就是为何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经济学教授伊莎贝尔·布罗卡斯(Prof Isabelle Brocas)说,要想游说那些坚决的疫苗犹豫派去打针,强势决策更有机会成功,例如让接种了疫苗的人无须强制戴口罩。

美国纽约一场反疫苗集会上的标语牌(20/3/2021)

图像来源,Anadolu Agency / Getty Images

来自反疫苗阵营的误导言论越来越受重视,互联网似乎成为了幕后推手。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医学人类学家本·卡斯坦博士(Dr Ben Kasstan)认为,给已接种疫苗的人特制旅游规则是另一样强而有力的利诱措施。

卡斯坦博士说:“我们看到像法国等已经开始让全面接种了疫苗的人无需接受任何新冠病毒检测。”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能出国公干、旅游探亲是很不错的诱因。”

说到底,利诱措施是否奏效,最大的考验还是在于能否拉高疫苗接种比率。但目前为止,“陪审团”似乎还在“退庭商议”,没有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