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T14:03:37.029Z

(德国之声中文网) 《新苏黎世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北京的打压显示出它的偏执》(Die Repression zeigt Pekings Paranoia)评论道:“这份泛民主派报纸在经营了26年后关门了。……周三对于香港而言是漆黑的一天。同一天,香港首宗国安法案件开审。这部法律不是给香港市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而是给北京的当权者,他们正一步步绞杀香港的异己。”

“关闭《苹果日报》是官方一系列的步骤之一,这才从整体上说明香港当局镇压的残酷程度。北京的目标是让香港成为一个完全普通的中国城市,其中包括限制集会自由和媒体自由——因为除了《苹果日报》之外,香港不实行自我审查的媒体越来越少。 ”

《南德意志报》发表题为《禁果》(Verbotene Frucht)的文章。文章写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是亚洲最狂野和最无畏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之一,自去年夏天以来他一直身陷囹圄。现在他创办的《苹果日报》在创刊26年后也要放弃了。这是香港民主事业最后的响亮的传媒声音。本周三,最晚在午夜前一分钟,《苹果日报》的数字版也将下线。香港即将变得更加黑暗。”

文章写道:“《苹果日报》至今仍是一份小报,但多年来,政治性的内容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 在其他报纸纷纷倒闭的情况下,《苹果日报》成为自由和民主的最后一个响亮的声音。”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分析评论文章《香港批评北京的声音遭噤声》(Hongkongs Peking-kritische Stimme verstummt)。文章指出:“《苹果日报》的命运只是一个肉眼可见的证据,证明香港原本生机勃勃的媒体环境变得更加枯萎。原本因其独立性而备受赞赏的香港电台,现在也在新的管理层下重新调整。曾经受人尊敬的《南华早报》显然也急匆匆地开始服从北京的意志。这份有近120年历史的传统英文报纸在2016年被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据说最近该集团被监管机构勒令出售该报纸。人们能想见的是,北京可以参与决定谁是买家。”

相关图集:香港告别《苹果日报》

创办人黎智英:《苹果日报》1995年由富商黎智英创办。少年时从广东偷渡至香港的黎智英曾公开支持89民运,并因此受到大陆官方的制裁。他于1990年创办壹传媒有限公司后,旗下出版《壹周刊》等报刊杂志,之后扩展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并于2003年创设台湾《苹果日报》。黎智英曾在电视广告中咬着苹果说「每日一苹果,没人骗到我!」
颠覆香港报界:为吸引读者,《苹果日报》采用彩色印刷、新潮排版及口语化大标题,内容上也包罗万有。该报创刊短短几个月内,便彻底颠覆了香港报业的游戏规则。不过该报为了销量不惜哗众取宠,因狗仔队文化丶卖弄色情暴力等,被指过分煽情和娱乐化,并不时陷入道德指责以及司法纠纷。但其调查性报导也得到读者的认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的传媒公信力调查显示,《苹果日报》在香港收费报纸中排名第三。
拒绝被“染红”:该报立场鲜明,有多个时事评论专栏批评中共高层和港府,并经常报导内地维权人士如刘晓波等状况,同时高调支持香港民主运动,多次在社会运动中表态,甚至呼吁读者上街。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後,《南华早报》丶《明报》等多家本地报章相继被中资入主丶收购,《苹果日报》被视为香港唯一未被「染红」的主流媒体。
国安法紧箍咒: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返修例运动中,《苹果日报》可谓立场鲜明。2020年8月10日,该报创办人黎智英涉《香港国安法》 被捕,《苹果日报》总部被警方搜查。次日该报头条标题为"苹果一定撑落去",印量由两星期前的7万多份涨到55万份,市民们排长队购买。
台湾停刊:2021年5月15日,发行18年的《台湾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公告称,“《台湾苹果日报》在新闻战场并没有输”,而是“输在香港局势恶化,造成我们无法再长期支撑亏损”,因此 “忍痛割捨纸本”,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同一天,其母公司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的财产被冻结,香港保安局的依据是“香港国安法”。
逮捕高层 冻结资产: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为由第二次搜查《苹果日报》,拘捕5名报社高管。该报被指刊文呼吁外国制裁香港及中国,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 当局还冻结《苹果日报》三家关联公司资产共1800万港元,造成报社无法继续运营。
民众排队购买最后一份报:6月23日,壹传媒宣布,《苹果日报》24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即日停刊,网络版也同时终止运作。最终版的头版标题是“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印刷了创纪录的100万份。香港街头再次出现市民排长队买《苹果》的景象。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1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