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T05:02:29Z

路透北京6月7日 - 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以美元计价5月出口同比增长27.9%,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2.1%;5月进口同比增长51.1%,略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1.5%,但仍刷新2011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当时为增长51.6%;5月贸易顺差为455.3亿美元,同比减少26.5%,路透预估中值为顺差505亿美元。

2021年4月28日,山东青岛,青岛港口集装箱码头。REUTERS/Carlos Garcia Rawlins

1-5月累计,中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40.2%,进口增35.6%;贸易顺差2,034.5亿美元,同比增加70.2%。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外贸的恢复好于预期,需求仍处于复苏轨道;从后续看,下半年估计仍能维持较好增长态势,但疫情的不确定性仍在,加之基数因素,中国外贸恐怕很难保持上半年这种态势,增幅会逐渐缩减。需关注海外物价超预期走高与欧美刺激政策效果递减对外需影响。

主要数据:

5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27.9%(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增长32.1%)

5月美元计价进口同比增长51.1%(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增长51.5%)

5月贸易顺差455.3亿美元(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顺差505亿美元)

1-5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40.2%,进口同比增长35.6%,贸易顺差2,034.5亿美元

5月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18.1%,进口增39.5%,贸易顺差2,960亿元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开源证券宏观分析师 赵伟:

5月出口同比低于预期,在主要商品出口中,除了汽车配件、灯具照明装置、粮食、箱包、鞋靴外,其余商品出口两年复合增速均出现下滑。出口增速回落背后,与美欧等疫情趋势好转、供需缺口持续收敛关联密切。

进口同比上升至51.1%,略高于预期,主要进口商品中,钢材、集成电路、农产品两年复合增速分别由13.6%、16.7%、17.2%上升至16.2%、17.8%、24.2%,煤炭和原油进口继续减少,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7%、-4%。

伴随主要经济体疫苗大规模推广、生产逐渐恢复正常,产能替代效应对中国出口的支持将不断减弱。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关注服务于海外工业生产、资本开支及居民外出等相关的出口贸易行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 周茂华:

5月中国外贸数据显示,内需延续回暖态势,外需保持高景气度,经济延续良好恢复势头,国内托底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更倚重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纾困、支持。出口表现略不及预期,与海外疫情反复及封锁措施有关一定关系,但从进出口两年均值看,中国外贸强劲表现,主要是全球需求回暖、低基数和商品价格走高影响。

从趋势看,国内外贸将维持高景气度,主要由于全球疫苗接种推广下疫情得到抑制,全球制造业活动及需求仍处于复苏轨道,国内制造业供给适应能力较强。

结合5月国内公布制造业PMI指数及订单分项指数略有回落,接下来需要关注全球疫情反复、海外物价超预期走高与欧美刺激政策效果递减对外需影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对国内部分制造业企业利润及投资影响。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张智威:

出口意外低于预期,可能是因为广东省疫情导致深圳和广州的出口放缓,广东省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4%左右。另外供应链扰动的风险也在增加,出口价格以及航运成本都可能进一步上涨,要知道广东在全球供应链中居于关键地位。

6月广东港口的吞吐量可能依然偏低,再加上印度和其它东南亚经济体的疫情、船舶运力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航运成本上升等,广东省疫情可能给其它国家带来更高通胀压力。但是这种冲击预计是短暂的,广东疫苗接种正在快速推进,疫情有望在数周内得到控制。出口6月预计仍在低位,然后7月反弹。

--中泰金融国际有限公司研究部高级副总裁 纪春华:

出口低于预期及前值,但高增态势依然延续。尤其是在去年基数有所抬高的基础上,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显示中国出口的韧性。目前的出口继续受益全球电子产业链复苏以及欧美商品需求的增长,但产需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未来将继续支撑中国出口。

另外,4月以来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印度疫情再次反复,使得部分海外需求再次转移到中国,但需要关注未来亚洲疫情扩散至中国对出口形成的潜在风险。

5月进口增速继续高于预期及前值,主要还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对中国进口价格,尤其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影响尤为显著。集成电路以及汽车进口仍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全球生产的进一步恢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以及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相信未来仍能维持进口同比高增。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 张一:

东南亚疫情反复导致全球产业链继续向中国转移,进口的超预期增长主要缘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一定程度上导致进口量价齐升;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等产品进口快速增加,可以意味着相关产品出口下半年仍会保持较高增速。从这一点看,我们对下半年出口仍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进口的快速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外需旺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疲弱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宏观政策按照计划步骤进行调整和落实。个人判断短期内无必要进一步宽松货币,紧信用稳货币仍然是下一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出口不及预期,以致顺差也不及预期,不过从规模上看仍符合季节性反弹规律。进口的高增长主要在于大宗商品的涨价,值得注意的是芯片价格也有增长,导致中国高增长的因素在后面一、两个季度还会延续,出口高增长却或已见顶。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反弹力度将逐渐减弱,原先被遮盖楼市泡沫对内生增长动力的损害重又显现。

顺差见顶将更加强化货币中性偏紧局面,不过中国货币政策重心已转向结构性政策;流动性分布结构的调整,将使得中国货币环境在中性偏紧下再现“宽信用”局面。通胀变化决定资本市场短期走势,通胀拐点渐来局面将促使市场全面回暖,股债双升可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分析师 张永军:

应该说5月份的进出口仍然保持较好势头,一方面与全球经济恢复较快有关,另一方面周边国家疫情加剧,订单转移及防疫物资需求加大也支撑中国出口,同时国内需求复苏,进口增幅也明显,但在进出口均明显增加的前提下,5月当月贸易顺差均减少主要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多有关。

从后续看,外贸的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下半年估计仍能维持较好增长态势,但疫情的不确定性仍在,加之基数因素,中国外贸恐怕很难保持上半年这种态势,增幅会逐渐缩减。

相关背景: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上周称,中美经贸领域已开始正常沟通,将共同努力务实解决具体问题。据他介绍,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财长耶伦分别通话,两次都是50分钟左右的视频通话。在两次通话中,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形势、国内政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上周表示,从对地方、行业和企业调研的情况来看,上半年中国出口有望延续良好势头;商务部将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推进进口多元化。

--在人民币兑美元近期快速升值至逾三年高位后,中国央行上周一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举措将回收部分境内美元流动性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政策信号明显,表明央行不会放任人民币过快升值。

--中国5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略降至51.0,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连降两个月至48.3,创11个月最低水平。但财新5月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2.0,创五个月高位,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升0.5个点至52.3,创半年高点。尽管出口数据“打架”,但分析人士多数认为中国真实出口或许并不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5月底上调了经济增长预测,指因随着疫苗推广使企业恢复运营,以及美国向其经济注入数万亿美元,全球经济前景正在改善。OECD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8%,明年将增长4.4%;3月份时预测分别增长5.6%和4.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