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充实法律工具箱中国出台反外国制裁法 突出“反制”并非关门拒客
路透北京6月11日 - 和美欧等制定形式各异的“阻断立法”类似,中国也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以反制、反击、反对外国对中国进行的“单边制裁”。该法共16条,明确了三类反制措施,包括注销签证、扣押冻结中国境内财产等。
这部法律为中国针对外国干涉的“单边制裁”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提供了法治依据,充实了中国应对挑战的法律“工具箱”,而且这和中国推进对外开放并不矛盾。业内人士认为,法律突出的“反制”并不是关门拒客,恰恰是为了更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依法反制一些外国国家和组织对我国的遏制打压,有力打击境外反华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嚣张行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
该负责人并称,这是一部指向性、针对性强的专门法律,主要针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单边制裁”,为中国采取相应反制措施提供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同时,这部法律也为中国在一定情况下主动采取反制措施应对打击外国反华势力、敌对势力的活动提供了法治依据。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周四审议通过了反外国制裁法,明确三类反制措施,包括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注销签证或者驱逐出境;查封、扣押、冻结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
三是禁止或者限制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同时,还作了一个兜底性规定,即“其他必要措施”。
反外国制裁法还明确了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形,即“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各种借口或者依据其本国法律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对我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干涉我国内政的,我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中国人从来不惹事,也从来不怕事,”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称,“这部法律定名为反外国制裁法,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反’字。”
去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逾6,000多字公报全文中,有22次提到“安全”,包括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涵盖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等诸多领域。
**“反制”并非关门拒客**
中国去年提出“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思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官方也一再重申以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封闭”,核心仍然是改革开放。
新华社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明表示,实施反外国制裁法同推进对外开放并不矛盾,恰恰是为了更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他指出,反外国制裁法只针对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造谣污蔑和遏制打压的实体和个人,并不影响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和普通民众。中国将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中国有两句老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华社援引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说,“中国实施反外国制裁法突出的是‘反制’而不是关门拒客。可以肯定,中国将一如既往欢迎外商投资,拥抱经济全球化,同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全国大人法工委负责人在回答关于新法出台会不会给对外开放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时,也表示“不会的”。他重申,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坚定不移的。
**补短板,充实中国法律“工具箱”**
今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已多次宣布对美欧加等有关人员和实体实施制裁。去年10月中国发布《出口管制法》,去年9月和今年1月商务部先后发布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和《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
霍政欣指出,包括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已制定形式各异但内容相近的“阻断立法”,对他国不友好、歧视性措施进行反制。中方出台此法,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一致,借鉴了欧盟等立法经验,也结合中国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明确目标。
“美西方一些国家随便拿一条国内法当借口,就对其他国家实行‘长臂管辖’。为应对随时伸过来的‘长臂’,我们更要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霍政欣说。
他认为,反外国制裁法的出台将对中国下一步反制裁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也给予相关部门开展反制裁的授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根据职责权限会进一步出台规定,更好地发挥法律效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