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会影响就业乃至扩内需 不能掉以轻心--原外管局官员
路透上海6月16日 -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前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最新表示,从去年底开始外贸企业就对人民币升值反应强烈,将其与原材料涨价和国际运费飙升,并列为出口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财经网站刊登管涛的文章并指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有限,但对国内企业的财务冲击却不容低估;虽然升值短期内对出口没有实质性影响,但较长时间的持续单边升值,可能会影响“保主体、稳就业”目标,没了收入,扩大内需也就无从谈起,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
以下是管涛的《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对出口影响,不能掉以轻心》节选:
从去年6月份起,人民币汇率震荡走高,到今年5月底累计升值12%。而美元指数走弱是这波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去年6月份至今年5月份,分别仅上涨4%和3%,可见这波升值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有限。
但升值对国内企业的财务冲击却不容低估。企业出口从接单到生产、发货再到收款,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又称为账期)。过去,通常是3到4个月。现在因疫情肆虐,国际物流受阻、供应链中断,账期可能延至4到5个月。目前,中国跨境贸易计价结算中,人民币占比约两成,剩下的都是外币计价结算。外币计价结算中,今年前4个月,美元占比高达90.3%,较2015年高出3.5个百分点。如此,国内企业出口就容易暴露在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的风险之下。
以月均人民币收盘价作为参照,可以测算这两次升值时期企业出口可能面临的汇兑损失(不考虑一年定一次价的出口长单)。假定2017年初至2018年3月底,企业出口从接单到收款的账期最长为3个月。按此测算,每3个月人民币环比升幅在4%以上的只有2018年2、3月份,平均升幅为4.6%。而去年6月初至今年5月底,假定企业出口从接单到收款的账期最长为5个月。依此测算,每5个月人民币环比升幅在4%以上的月份为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份,合计5个月份,平均升幅为6.6%。
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利润率大概就是三四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4%以上就可以令这些企业出口不赚钱甚至亏钱。根据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理论,汇率变动之所以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会有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故企业不会一亏就退出市场,而是在持续一段时期后,亏掉了前期的沉没成本,才会考虑完全退出。可见,哪怕升值短期内对出口没有实质性影响,但较长时间的持续单边升值,负面影响仍可能逐步显现,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上一轮升值,出口企业呼声不高,主要是因为人民币环比涨幅较多的时间发生比较靠后且持续较短。而这轮升值,人民币环比涨幅较大的时间持续较长,且远超过了一般企业的出口利润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去年底开始对升值叫苦不迭。
去年12月份,境内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合计984亿美元。除了年关效应外,还有就是去年11、12月份,每5个月的人民币环比涨幅分别高达7.3%和7.2%,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今年3、4月份,月均收盘价月环比连续下跌,其实给了出口企业喘息之机。故4月份,虽然人民币汇率随美指回落而反弹,但当月结售汇顺差仅有20亿美元,为去年9月份以来最低。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恢复来讲,稳外贸的重要性不在于创汇,而在于保主体、稳就业。如果没了工作,就没了收入,扩大内需也就无从谈起。去年12月份以来,中国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摸高回落,除今年3月份出现短暂反弹外,4、5月份连续回调,到5月份跌到48.3%,重新跌到荣枯线以下,为去年8月份以来最低。其中,小型企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自去年11月份持续低于荣枯线,今年5月份为44.2%。
这意味着也许未来中国出口数据仍会比较好看,但基于幸存者偏差,尽管小企业因出口增收不增利退出市场,对出口总额无关大雅,却可能关系到就业。可见,如果不是讲故事而是摆数据,恐怕很难将人民币升值当作中国经济甚至股市的绝对利好。在对升值利弊的解读上,政策与市场,究竟是哪方可能出现了偏差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