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美联储转鹰有啥可怕 中国央行已先动起来
路透北京6月18日 - “央妈(中国央行)又一次走在了(美联储)前面,真的厉害,跟着走肯定是没错的。”一位外汇交易员称。
陡升的通胀前景和快于预期的经济复苏步伐,令美联储下定决心准备退出“危机模式”。在最新召开的会议利率决议中,美联储虽然未正式提及缩减QE(量化宽松),但上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IOER)和隔夜逆回购利率(ON RRP),以打压近期流动性过剩局面。
上述两个利率分别对应美联储利率走廊的上限和下限,虽然这属于技术性的调整而非实质性加息,但之后隔夜逆回购规模即激增至近7,600亿美元规模,已经起到从市场“抽水”的作用,若是持续下去,现实版缩减QE或将“声未闻,身已现”。
但从中国国内情况看,显然,美联储政策转“鹰”以及“抽水效应”并未给国内市场造成大幅波动:美债走恶未带动境内现券收益率大幅上行;人民币有所承压,但调整幅度仍偏小,市况平稳。
而中国央行方面,除了“先知先觉”地在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的当晚通过外汇自律机制发文再次强调“要高度警惕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外,没有其他例外动作。
但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其实中国央行早已为此次美联储“变脸”提前布局,如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境内密集发行全收益率曲线的美元债。
“现在回看这些措施,感觉都是一箭双雕,其实央妈早就动起来了。”上述交易员感叹到。
该交易员进一步指出,这些举措出台时正逢人民币升破6.4元重要阻力位、单边升值预期积聚且投机资金开始入市,但同时也是市场热烈期待非农数据、预期美联储政策可能转向的时点。
因此,这些措施也就具有了“双向调节”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收紧境内美元泛滥的流动性,降温人民币升值预期;另一方,在美联储准备退出宽松措施之后,能够留住一部分美元在手中。
中国央行5月31日决定自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7%;同时,本月初中国两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时隔多年在境内发行三个期限品种的美元债。
**间接影响仍存**
展望未来,短期内美联储转“鹰”不会撼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但不排除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天风证券报告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4月曾提及要“保持好宏观政策的全球领先态势”。2019年下半年起,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均领先于美联储。在2013年6月美联储向市场宣布减码QE后,央行也适时上调了七天逆回购利率。
“可以认为,基于基本面的共性前提,一旦预期美联储正式释放收紧动作,中国央行即使不提前行动,至少也难言宽松,...至少利率下限很难向下。”报告称。
而澳新银行最新报告则认为,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3年底前将升息两次,但这不太可能影响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因未来三年中国仍致力于化解金融体系风险,保持流动性状况稳定是大势所趋。
“中国将在2023年升息,监管部门会统筹考虑国内产出缺口、金融泡沫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不会在2023年之前将其货币政策锚定在美国。”报告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