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T04:37:54Z

路透香港6月21日 - 渣打周一发表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制造商今年的订单、销售等指标都在复苏,其中大型制造商的经营状况更加接近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此外,受访者对产能转移到海外的意欲下降,只有半导体制造商更愿意外移。

渣打于3月中至5月中,就营商环境和前景访问了超过220名制造商,他们的总部多数设在香港、台湾或中国大陆,并在大湾区运营业务。

报告指出,受访者预计,调查的五个关键绩效指标--订单、销售、招聘、工资和资本支出--将比去年有所改善,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疫后的稳定复苏趋势。而大型制造商的经营状况更接近疫前的水平,并且看起来在2021年将会超过小型受访者。

“与前几年相比,各行各业的反应差异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尽管如此,半导体制造商似乎更愿意将产能转移到海外。”

报告并指出,“我们的客户最关心的是疫情的复苏,他们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市场前景变得更加乐观,大多数人预计202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将在6.30至6.70之间。”

尽管对重新加速招聘有预期,但更多受访者认为招聘员工比一年前更容易;今年工资平均增长2.9%,也仍然低于疫情之前的速度。这表明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这意味着制造商搬迁工厂和/或进行产业升级的紧迫性降低。

与一年前相比,受访者似乎不太热衷于将工厂迁往海外。除了劳动力压力减弱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可能激励制造商留在本土;最近一些潜在搬迁目的地的疫情恢复也可能起到了作用。尽管缺乏搬迁的紧迫性,调查显示,多元化的结构性理由仍然很强。

越南再次成为客户最青睐的搬迁目的地,其次是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多年来,由于投资因成本上升而从中国分流,东盟经济体已经受益;东盟还提供了新的市场潜力、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和自贸区相关的好处。然而,企业现在把生产能力的多样化作为他们从中国迁移出去的主要原因。

调查还显示,在东盟已有生产的受访者看到从中国分流到东盟业务的订单在增加(约32%),而去年只有17%。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由于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他们计划在东盟增加产能;45%的在东盟投资的企业表示,他们对自己的举措感到满意。

渣打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将在全球投资和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调查除了反映出企业从疫情中恢复过来,更多受访者表示对大湾区的长期信心比一年前更强。大多数人(66%)认为大湾区在几年后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比一年前的58%要高;这可能反映了制造商对大湾区越来越熟悉,因为调查的许多公司可能已经在该地区经营了很长时间。

在疫情之后,大湾区的工厂迅速重新开工,也显示了其作为热衷于开发中国本土需求的公司主要生产基地的可靠性。渣打相信,大湾区将能够实现客户的高期望值,这要归功于其制造业以外的广泛增长动力:庞大的(且仍在增长的)人口;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承诺增加研发相关支出以推动创新;以及加速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这应促进与香港的进一步跨境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