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T06:02:21Z

路透7月16日 - 全球通胀数据火爆。6月美国CPI和PPI分别创下13年和10年半最大涨幅。美国消费者的一年通胀预期中值跃升至4.8%,创纪录新高。英国CPI创近三年来最大涨幅,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0%,爲2010年以来最大涨幅;日本趸售物价持续上扬;新西兰第二季通胀率飙升至10年高位。加拿大央行称近期通胀水平将高于预期。

资料图片:2016年3月,新西兰元和美元纸币。REUTERS/David Gray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淡定以对,在国会听证会上重申,他不急于收紧货币政策。鲍威尔表示,高通胀似乎与经济解封开放有关,过早采取行动抑制通胀将是一个错误,经济距离可缩减支持“仍有一段距离”。

二季度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复苏的态势,6月单月工业、投资、消费数据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均高于预期。分析师认爲当前国内经济复苏仍分化,中国经济下半年面临修复整固。

新西兰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但意外宣布将停止购债计划,市场认爲这表明加息已经不远了。国内银行将加息预期提前至最早8月会行动,这将使新西兰加入升息国家的前列。

英格兰下周一起将取消所有防疫举措,科学家警告说,出现另一波疫情将是无可避免的。这股焦虑情绪似乎压过了经济强劲反弹的利好效应。

展望下周,欧洲央行政策会议爲主要焦点。印尼央行、俄罗斯央行也将举行政策会议。澳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将公布会议记录。数据方面,法国、德国、欧元区、英国、美国发布7月份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综合PMI初值。还将迎来中国7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英国6月零售销售、台湾6月外销订单。

**美元持坚**

本周初,在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创下13年来最大涨幅后,美元上涨,兑欧元并创下三个月高点,直到美国FED主席鲍威尔的国会证词重弹鸽派论调,美元应声滑落近期高位,之后表现持坚,可望录得约一个月以来的最佳周度表现。

投资者担心美国更快升息,因而买入美元,加上染疫人数大增,均令美元获得支撑。“显然美元背后有某种力量支撑,这给所有主要货币构成压力,”西太平洋银行策略师Imre Speizer说。

“它有利率方面的影响,有时则是避险买盘,我们感觉未来几个月美元将相当强劲,”他说,因强劲的美国数据将推动收益率上升,另外还有升息预期的影响。

路透调查显示,美联储到2022年底前将结束资産购买计划,更多分析师现预计最早明年加息,但他们认爲新冠新变种毒株是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市场仍处于不确定的道路上,”澳洲国民银行策略师Rodrigo Catril表示,投资者既不完全相信鲍威尔能维持超宽松政策,也不确定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经济复苏的轨迹是否会生变。

“我们仍然怀疑美联储有关通胀是‘暂时现象’的说法,相反,我们认爲通胀有可能在未来许多个月居高不下,”荷兰国际集团首席国际经济分析师James Knightley表示。“因此,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让美联储维持QE资産购买计划。”

**新西兰升息预期增温**

新西兰央行宣布结束购债举措,远远早于多数分析师的预期,令市场大感意外,促使一些人认爲该央行最早下个月就会加息,市场反映8月加息25基点至0.5%的可能性有86%。周五新西兰发布的第二季通胀率飙升至10年高位,更是助长升息预期。

若是成真,将使新西兰央行成爲发达国家中率先 放弃疫情应急政策举措的央行之一,势将加大新西兰元的收益率优势。

澳洲央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该央行最近还重申在2024年之前不太可能加息。澳洲失业率虽然创下逾十年最低水平,但由于国内主要城市再次实施封锁,恐不利经济复苏,澳元未得到数据提振。

**英国发出鹰派信号**

英国5月消费物价上涨2.5%,进一步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6月就业岗位录得疫情以来最强劲增长,尽管疫情导致数据扭曲,但仍推动薪资创下最大涨幅。

英国央行两名高官接连发出鹰派信号。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桑德斯表示,由于通胀意外急升,英国央行可能提前停止购买公债。呼应了央行副总裁拉姆斯登前一天的表态。桑德斯并称,今年晚些时候若继续购债--届时通胀率可能超过3%--可能会让高通胀预期根深蒂固。

**中国全面降准;欧洲央行将调整指引**

中国最新一次全面降准15日生效。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撰文称,中国本次降准,除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目标外,也可爲未来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留政策空间。

他认爲,下半年美国有望实现充分就业,并迎来较长繁荣期;届时美联储退出刺激政策会使中美利差收窄,资金流向逆转热钱流出。

欧洲央行上周宣布新策略,允许欧洲央行容忍通胀率高于2%的新对称目标。总裁拉加德表示,央行将在下周的利率会议上调整政策指引,以反映这项策略调整。

**日韩步伐一慢一快**

韩国与日本央行本周都维持利率不变,但韩国强烈暗示随着物价压力的增加,疫情时期创纪录低点的利率即将结束。外界认爲韩国央行可能成爲亚洲第一个加息的国家。日本央行则撇开全球通胀影响,发出长期宽松政策信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