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7/2021 - 16:35

的确,最近一段时期,世界各地接连发生极端天气现象。从加拿大的高温酷暑天气,到美国西部的野火,从德国与比利时遭遇的严重水灾,到中国河南郑州的强降雨天气,严重的物质、人员损失震惊舆论,将气候升温挑战的迫切性推向舆论前台。尽管科学地量化大气升温与这些极端天气的直接关系尚需对相关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但两者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难以质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七年前的上一份报告已经提醒 :随大气升温,极端天气现象将越来越频繁,也将会越来越严重。七年之后,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现象显示,气候变化速度之快已经超过预期。

2015年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的《气候协定》将气候升温幅度在本世纪末,控制在与工业革命之前水平相比的两°C以下定为努力目标,并向控制在1.5°C努力。然而,巴黎气候协定近六年之后,与工业革命之前水平相比,地球升温已经达到1.1°C。专家认为,在此基础上,大气温度每上升0.1摄氏度都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联合国专家认为,要想达到在本世纪末将大气升温控制在1.5°C的目标,全球需要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间,每年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7.6%。如果说因应2019年底从中国武汉开始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防疫措施客观上减少了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话,各国因应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振兴方案却可能再度推高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国际能源署认为,各国振兴经济方案很少顾及清洁能源,2023年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可能再次打破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估计,2025年以前,大气升温幅度单年超过1.5°C的可能性为40%。

人类是否还能够达到在本世纪末将气候升温控制在1.5°C的目标?这将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试图在未来两周内回答的一个问题。委员会应当在8月9日提交报告的第一部分。数千页的专家报告将在这两周内,在195个国家间,逐条逐句讨论、斟酌,浓缩成一份数十页的概论,对大气升温、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加剧等问题做出评估和预测,提交给各国领导人,作为11月底将在苏格兰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上,领导人讨论的基础。

报告的另外两个部分则将在这次气候大会之后才会先后在明年2月和3月出台。报告的第二部分涉及大气升温的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减缓气候升温影响的措施。

今年6月下旬,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的第二部草稿遭媒体曝光。报告描绘出一副未来地球世界末日般的图景,认为达到人类承受极限的潮热酷暑高温天气,将比预期提早30年到来。不过,该委员会由195个国家组成,以达成共识为运作原则。因此,可以预期,报告的最后文本将会字斟句酌,观点相对温和。但这并不意味着报告会在实质内容上有所改变。更何况,作为该委员会报告基础的贡献研究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信号。参加报告第一部分撰写的气候问题专家Robert Vautard向法新社表示,如果不在未来十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类不可能达到巴黎气候协定制定的目标,大气升温很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间,就已经达到1.5°C的水平。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需要面对的迫在眉睫的挑战。但如果说近期的极端气象灾难重新吸引了舆论对这项挑战的关注的话,不少环保人士也担心这种即时的关注会随时间推移而淡化,因此希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能够重新提醒这项挑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但也有人认为,过度强调灾难性后果以及形势之严峻,有可能物极必反,令人失去努力的信心。气候问题专家Robert Vautard就此表示,如果达不到1.5°C,控制在1.6°C也比达到1.7°C好,达到1.7°C,总比1.8°C好。挑战巨大,但值得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