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外交部今天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後,中國大陸學者指出,撤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行動,這一舉動在中國外交上很少見,此前是1995年召回駐美大使。

外交部長吳釗燮7月宣布,台灣將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將是台灣在歐洲國家與中國邦交國成立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中國今天表達不滿,除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也要求立陶宛召回駐北京大使。

環球時報網站今天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說,從外交上看,撤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一種行動。立陶宛允許民進黨政府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比此前捷克議員訪問台灣還要更嚴重,中方的反擊力度在意料之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說,立陶宛觸犯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已直接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召回大使的舉動意在向立方傳遞「絕不接受」的明確態度。這一舉動在中國外交的歷史上非常少見,也說明兩國關係已遇到嚴重挫折。

專注於台海關係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則表示,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除考慮中立雙邊關係情況外,也有警告其他一些國家「不要錯判形勢、步立陶宛後塵」的意味,同時也是對美國政府的一次表態。

報導指出,中國上一次召回駐外大使還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因美國政府允許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訪美,大陸方面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

微信公眾號「新華國際頭條」今天發文解讀稱,立陶宛高度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一直走親美路線,而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對中東歐國家有所冷落,立陶宛的行動是向拜登政府「納投名狀」。

文章引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楊博文認為,中東歐國家,尤其是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視俄羅斯為心腹大患,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在克里米亞入俄、烏克蘭東部持續衝突、白俄羅斯局勢動盪等背景下,立陶宛等國愈發擔心俄羅斯恢復前蘇聯時期的勢力範圍,對美國的安全需求有增無減。

今年5月,立陶宛表示已退出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並指這個機制構成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新華國際頭條」這篇文章則稱,立陶宛的政治人物「曲解」此合作機制,並指「立陶宛對中國貿易逆差與其經濟結構有關」。(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