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0日電)隨著疫情的反覆,中國網上最近出現是否應該「與病毒共存」的爭論。前衛生官員及官媒認為,中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動態清零的防疫策略,轉而嘗試歐美寬鬆、群體免疫的路線。

綜合陸媒報導,經常高調針砭時事的北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表示,網上近期有一些「中國是不是應當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爭論」,但這種爭論在當前和短期內沒有意義。

對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他說,中國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動態清零的防疫策略,轉為嘗試歐美的寬鬆「甚至所謂群體免疫路線」。

對於有學者提出的「與病毒共存」,胡錫進表示理解,但是「我沒有感覺中國社會真出現了嚴肅的抗疫路線之爭」。

他說,「中國不可能放棄迄今被證明在全球最有效、人道主義代價和經濟代價都最小的抗疫路線」,原因包括從美歐等西方國家的例子來說,「群體免疫還根本談不上是『正面經驗』,世衛(WHO)也沒有這方面的認可」。

此外,他說,「中國抗疫路線帶來了最好的總體經濟表現,美歐路線不僅導致了沉重生命代價,而且沒有展現出經濟競爭力」。

胡錫進認為,「從長期看,美歐不顧死人的野蠻路線終將與中國的動態清零路線形成競爭,經濟增長率將是這兩條路線爭奪的至高點」。疫苗幫助美歐國家降低了一些死亡率,「他們的經濟運轉連續性明顯增強,中國需要很認真地與他們開展經濟恢復程度的競賽」。

澎湃新聞稍早前報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7月29日在微博發文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

他並以英國和以色列為例表示,當地疫苗接種率都接近70%,近期放開後,雖然感染人數明顯上升,但病死率卻從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的0.1%,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準。

不過,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前衛生部長高強本月5日在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官網發表文章,文中堅持用去年的方法繼續嚴格防堵,在「外防輸入」方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決「禦病毒於國門之外」。

他說,中國的抗疫策略,「是精準疫情管控與廣泛接種疫苗並行不悖的『雙保險』策略,而不是用疫苗群體免疫替代疫情嚴格管控,更不是『與病毒共存』」。(編輯:周慧盈/張淑伶)1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