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柏緯上海24日電)中國為落實「共同富裕」,慈善捐助、增稅都被認為是「第三次分配」的手段。不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只靠再分配無法達成共同富裕,長期下來貧富差距反而會增大。

中國近日指出要促進「共同富裕」,夯實中共長期執政的基礎,並強調以自願、慈善的「三次分配」方式促進公平。隨後,包含以抵稅鼓勵富人捐贈,並改革房地產、遺產稅等措施,也被認為是三次分配的手段之一。

然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社會保障所有人能夠獲得基本能力,若過度強調再分配,而沒有從根本改善「人的能力」,「再分配」短期內或許可以改善當前的問題,但長期下來仍會加劇貧富差距。

根據澎湃新聞的專訪,劉尚希認為「人的能力」包含勞動的能力、消費的能力、取得知識的能力等,若社會成員的能力普遍提升,就能消除群體性的能力鴻溝,社會自然能達成公平與效率。

對於「稅收政策調整會不會成為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主要手段」的討論,劉尚希說,若共同富裕要藉由稅收實現,過於倚重稅收、財富再分配,很可能導致負擔加重,發展的動力會變弱。從數據上看,雖然短期間差距縮小了,但是治標不治本。

他強調,「如果僅僅是從結果上把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甚至把財富的差距也縮小,但能力的差距沒有縮小的話,進入下一個經濟迴圈的時候,這種差距又會再現出來。」

劉尚希認為,如果社會對政府的這種(稅收、再分配)依賴過高,甚至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主要靠政府的短期調節,發展可持續性的風險就會增大,發展的內生動力就會不足。

他進一步說明,稅收的作用並不在於限高,而是在於藉由稅收籌集收入,擴大提供公共服務消費的能力,解決低保救濟、教育和醫療等涉及民生和人的能力提升的問題。(編輯:沈朋達)11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