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T08:01:07Z

路透北京8月9日 - 如何理解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跨周期调节”?曾担任过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贺铿认为,中国跨周期调节政策落点仍应放在民生,并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让跨周期政策松紧有度,这是实施政策的艺术。

资料图片:2020年12月15日,中国北京,中央商务区一瞥。REUTERS/Thomas Peter

他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供给侧、需求侧都有。“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需求侧问题。”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居民消费不旺,内需恢复仍不充分,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这也是上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提到的“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所以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的潜在之意。

他进一步指出,周一公布的CPI和PPI数据亦显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而PPI涨幅扩大意味着企业成本进一步推高、困难更大。CPI中食品价格下降,说明居民消费意愿更低,可能与就业不充分有关,当然可能与食物供应充足也有关。政府应该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以提振消费者信心。

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0.8%;环比上涨0.3%,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升0.2%。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9%,追平5月创下的逾12年半高点,亦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8.8%,上月亦为8.8%;7月PPI环比则上涨0.5%。

**何为跨周期?**

究竟什么是“跨周期调节”?在贺铿看来,就是着眼于未来或者说是着眼于长远目标的宏观政策,一般不会因短期原因而改变。例如,美国6月份CPI环比涨幅创13年来最高,许多人都认为要发生严重通胀了,甚至要“外溢”到其他国家了。

但是,美联储仍然稳坐钓鱼台。美众议院希望鲍威尔做解释时,鲍威尔回应:近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并非是经济过热,而是全面重启直接导致的。有人预期,他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会使用逆周期措施--加息。由此可见,“跨周期调节”,是建立在综合的经济预测基础上的,而不是依据眼前的表现做决策。

此外,“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目标是否实现了,需要综合分析,要参照其他统计数据。主要宏观指标要协调、要科学适中。经济增长不是越高越好,通胀率也不是越低越好。

为此,他认为,中国的跨周期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既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又要借鉴美联储和其它国家的经验。事实上目前中美经济遇到的问题都是过度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之后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所以,更具有研究、借鉴的价值。

“从中国实际出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强调到脱离了真实,更不能当做学习国外经验、掩盖自己不足的挡箭牌。”曾在官场浸淫多年的贺铿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些领导的确获取过高学历,人们尊敬为‘专家型领导’。但是我希望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当成专家,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我们很多可以避免的错误都出在听不进逆耳的忠言和强调‘特色’之上。”

贺铿认为,中国设计和实施“跨周期调节”政策,至少要做到:首先要有真实的统计数据,全面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把握好政策的“时效度”;其次要确定好政策目标。并建议也以“充分就业”为中心目标;在转换到逆周期调节时,不能“转急弯”。要用“试探”方法渐近推进。同时可以运用多种辅助措施确保“跨周期调节”政策实施,体现“中国特色”制度优越性。

他以中美抗疫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对比较分析称,新冠疫情发生后,在2020年迅速在全球蔓延。各国都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抵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但是各国的政策目标不完全一样。

美联储主要是保持经济中比较宽松的流动性,提振社会主体的信心和预期和稳定金融市场;财政扩张主要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以直接补贴为主,稳定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

中国专家不赞成直接发钱,生怕发了钱居民不消费。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项目投资上,并且提出了颇具争议的“新基建”名目。有的专家甚至还计算了要保持百分之几的经济增长率,就需要增加多少财力,加大多大的财政赤字。

“说是民生问题比天大,实际上还是GDP比天大。”贺铿称,调控政策目标不一样,政策结果当然也不会一样。(完)